两天后,韩萧坐在一辆黑色的红旗轿车里,车窗外是京城秋日里高远的天空。
车子平稳地驶入一片肃穆的建筑群。
国家行政学院。
这里的每一块砖,似乎都沉淀着权力的重量。
韩萧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西装领口,那身在云州穿惯了的夹克,被留在了秦家的衣柜里。
秦老为他安排的身份是“地方优秀干部代表”,列席一场关于“新时期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的闭门研讨会。
一间不大的会议室,环形的红木会议桌光可鉴人。
桌上已经坐了十几个人,每个人面前都放着铭牌、笔记本和一杯清茶。
韩萧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铭牌上写着:云州市韩萧。
他坐下,腰背挺直,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司局级干部,顶级智库学者。
这些人,平日里任何一个出现在地方,都是需要市委书记亲自接待的人物。
今天,他们汇聚一堂。
而他,是唯一的“地方代表”。
会议主持人是一位戴着金边眼镜的温和中年人,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介绍。
“今天我们也很荣幸,邀请到了一位来自基层的同志。”
主持人的目光投向韩萧。
“云州的韩萧同志,相信在座有些同志听过。他在盘活云州老工业基地,尤其是云州机床厂的案例上,做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绩。”
几道审视的目光落在了韩萧身上。
韩萧微微欠身,没有说话,姿态放得很低。
他像一块海绵,只想吸收,不想发言。
他知道,自己在这里,不是来讲课的,而是来听“考题”的。
那枚黑色的u盘,此刻正安静地躺在他西装的内袋里,紧贴着胸口。
会议按流程进行。
几位学者和官员先后发言,内容都围绕着宏观数据和政策建议。
气氛严谨,甚至有些沉闷。
直到一个名字被主持人念出。
“下面,有请我们经济学界的泰斗,董文博教授发言。”
韩萧的眼皮轻轻抬了一下。
董教授。
秦老给的资料里,这个名字被红笔圈出。
秦玥那张数字巨网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指向此人。
董教授六十出头的年纪,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容清癯,带着一种学者的儒雅。
他站起身,没有看稿子,目光环视全场。
“各位,我长话短说。”
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巨大,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有共识。”
“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是市场信心不足,是社会投资动力匮乏。”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句话在会议室里回响。
“越是这个时候,国家队就越要挺身而出。我主张,由国家主导,对一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型基建项目,进行‘保护性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