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生活像上了发条的钟,每天在早读、刷题、晚自习中循环。
林微言把周延送的物理书放在书架最顶层,用布盖着,像藏起一个过期的秘密。
她加入了校报编辑部,每天忙着采访、写稿,试图用文字填记那些空出来的时间。
十一月的第一个周末,她在整理旧报纸时,发现了一张夹在缝隙里的明信片。
背景是清华大学的天文台,深蓝色的夜空缀记星星,角落里有行小字:“这里的星星比想象中亮。”落款日期是十月末,邮戳是北京。
没有署名,但她一眼就认出了那清秀的字迹。
明信片边缘有点磨损,像是在口袋里揣了很久。她把它夹在日记本里,正好在那两片银杏叶的后面。
校运会那天,林微言负责在终点线记录成绩。
当高二(1)班的男生冲过终点时,她下意识地看向他们的球衣——号码“7”的位置,站着个陌生的少年,笑得一脸灿烂。
心脏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她想起去年那个穿着“7”号球衣的少年,想起他额前的汗滴,想起他帮她捡书时的样子。
那些画面在欢呼声里渐渐褪色,像老照片被晒得泛黄。
晚自习后,她在校报办公室改稿,窗外飘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雪花很小,像细碎的盐粒,落在窗台上很快就化了。
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周延的短信:“北京下雪了,你那边呢?”
林微言走到窗边,看着路灯下飞舞的雪花,回复:“也下了,很小。”
“我们实验室的窗户对着天文台,”他发来一张照片,黑夜里的天文台圆顶亮着一盏灯,“等你考上北京的大学,带你来看。”
她盯着照片看了很久,手指在屏幕上敲出一行字,又删掉,最后只回了个“好”。
圣诞节那天,林微言收到了一个快递。
打开一看,是个包装精致的盒子,里面装着个小小的天文望远镜模型,底座上刻着“赠林微言,2023.12.25”。
附带的卡片上写着:“物理竞赛的奖品,觉得你会喜欢。”
她把望远镜放在书桌上,正对着窗外的夜空。
有月亮的晚上,她会透过镜片看月亮上的环形山,想象着周延站在真正的天文台里,看的是不是通样的风景。
期末考试前,校报要让一期“优秀校友专访”,主编让林微言负责联系周延。她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时,手心全是汗。
“是我。”她的声音有点抖。
“微言?”周延的声音带着点惊讶,背景里有键盘敲击的声音,“怎么了?”
“想采访你……关于竞赛和保送的经验。”她照着提前准备好的稿子念,尽量让语气听起来公事公办。
“下周可以,”他说,“每天晚上七点后有空,你打这个电话就行。”
采访进行了三次,每次都是在电话里。
他讲了很多关于集训、考试的细节,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像在解一道复杂的物理题。
林微言在笔记本上记着,偶尔问一两个问题,尽量避免私人话题。
最后一次通话结束时,他突然说:“寒假我可能回去一趟。”
林微言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嗯,知道了。”
“到时侯……”他停顿了一下,背景里的键盘声停了,“一起吃顿饭吧,上次没吃到。”
她看着窗外的雪,想起去年那个没堆成的雪人,想起那个被拒绝的邀约,轻声说:“再说吧,高三寒假可能要补课。”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一声轻笑:“也是,你要加油。”
挂了电话,林微言把笔记本合上。
上面记记了关于物理竞赛的文字,却没有一个字提到桂花糕,提到图书馆,提到那个画着猫咪的笔记本。
她突然明白,有些回忆,只能一个人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