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化工厂像一个巨大的、疲惫的钢铁怪兽,匍匐在青川县城东郊。高大的烟囱永不疲倦地喷吐着或白或黄的烟雾,将天空切割成一块块。车间里,机器的轰鸣是永恒的背景音,震得人耳膜发麻,说话必须靠吼。空气里弥漫着复杂的化学气味,有些刺鼻,有些甜腻,混合着机油和金属的味道。墙壁和管道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油腻的灰尘。
陈卫国换上更厚实的工作服和劳保鞋,走进他熟悉的车间——动力车间。这里是工厂的心脏,锅炉、水泵、发电机组,任何一处停摆,整个工厂就得瘫痪。
“师傅,3号泵轴承声音不对,有点发尖!”徒弟小李迎上来,脸上沾着油污。陈卫国点点头,二话不说,拿起工具就走。他脚步沉稳地穿过嘈杂的车间,对震耳欲聋的噪音和脚下油腻的地面早已习以为常。他走到巨大的水泵旁,侧耳听了听,眉头一锁。他熟练地打开防护罩,一股热浪夹杂着机油味扑面而来。他伸出布记老茧和细小伤痕的手,在滚烫的机壳上摸了摸,又用听棒仔细听了听内部运转的声音。
“轴承磨损间隙大了,得换。小李,去库房领个新的6208轴承,要哈轴的,别拿杂牌的糊弄!”他的声音不高,但在机器的轰鸣中异常清晰有力,“再去工具室把拉马和公斤扳手拿来。动作快点,别耽误供循环水!”
小李应声跑开。陈卫国则开始准备拆卸工具。他的动作精准、利落,带着一种与机器对话般的默契。周围忙碌的工人都下意识地给他让出空间。在这个钢铁丛林里,他是当之无愧的“王”。只有他自已知道,这台服役了快二十年的老设备,就像他日渐僵硬的老腰,零件越来越难配,修起来越来越费劲。库房里那些进口的精密轴承,价格贵得吓人,每次领用都要经过层层审批。他想起工作组“降低成本”的要求,心里又是一阵烦闷。
与此通时,青川县第一小学的校园里,响起了清脆的上课铃声。红砖砌成的两层教学楼,木框窗户上的玻璃有些已经破裂,用胶布粘着。操场是黄土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
林秀云站在三年二班的讲台上。教室里,几十双小眼睛齐刷刷地看着她。课桌椅大多陈旧,桌面坑洼不平。她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课:“通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五课,《小英雄雨来》。”
她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情,带着一种能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娟秀的板书。她讲述着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的故事,引导孩子们理解勇敢和智慧。课堂纪律很好,孩子们的眼神里有崇拜,也有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大多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有些小脸冻得通红,但眼神明亮。
“老师,‘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已的祖国’,这句话为什么这么有力量?”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问道。
林秀云心头一暖。这正是她想传递的东西。她结合课文,讲述着民族气节,讲述着知识的力量,讲述着他们这一代人如何从动荡中走出,又如何渴望下一代能拥有更好的未来。她想起了自已当年在煤油灯下苦读的日子,想起了师范学校里如饥似渴的学习生涯。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刻在她的骨子里。她也希望,能用自已这盏微弱的光,照亮眼前这些县城孩子们的未来之路。
课间休息,办公室里的老师们也在低声议论着。话题自然离不开最近的物价。
“哎,林老师,你昨天买肉了吗?又涨了!五花肉都一块二了!工资才几个钱啊!”教数学的王老师抱怨道。“可不是嘛,鸡蛋也贵了,菜也贵了。这日子…”另一位老师叹气。“听说化工厂那边也够呛?工作组查得严?”王老师压低声音问林秀云。
林秀云勉强笑了笑:“厂里的事,我也不太清楚。让好本职工作吧。”她心里却惦记着丈夫早上那声沉沉的叹息。物价飞涨,厂里效益不好,这双重的压力,像无形的石头压在家里的餐桌上。她盘算着这个月的开支,儿子的书本费,家里的油盐酱醋,人情往来…精打细算的日子,似乎更加捉襟见肘了。她想起农村娘家偶尔捎来的米和菜,心里泛起一阵酸涩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