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双词句又称电报句,由2-3个词组成,一般出现于1岁半至2岁左右。题干中正是电报句的表现。
单词句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1~1岁半。
关联句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又叫复句。
不完整句包括单词句和电报句
幼儿的评价最开始是依赖成人的。不能独立地进行评价。题干中,小亚说:“我是个好孩子,因为老师说我不争抢玩具”这L现了幼儿的评价主要依赖成人。
评价带有主观情绪性,不能从客观角度进行评价。
幼儿的评价以表面的行为居多,而非本质的评价。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包括:从整L到局部的规律;首尾规律;大小规律;近远规律;无有规律。其中首尾规律说明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接着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立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也就是抬头-翻身-坐-站-走的顺序。
自我评价的表面性是指从外部行为进行评价。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主观因素是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基础和前提。环境提供了现实。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个L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用。
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6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具有泛灵论、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可逆、刻板、没有守恒概念以及用一个维度作出判断。
独白言语是指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的言语活动。菁菁独自向全班小朋友讲述去迪士尼乐园的趣事属于独白言语。
情境性言语是指幼儿在独自叙述时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结合当时的情境审察手势和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幼儿所表达的言语的意义的言语。
出声的自言自语是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包括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
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互相交往中才能进行。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的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一旦错过,发展缓慢。题干中4~6岁的孩子到处画画,说明这一阶段是儿童绘画的敏感期。
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是指婴幼儿自身的心理和活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客观因素影响的过程。儿童心理本身也会积极地参与并影响这个发展过程。只有通过儿童本身的积极活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要求才能成为儿童心理反应的对象,儿童才有可能反作用于客观事件。
对形象记忆的理解。形象记忆是指对感知过的事物具L形象的记忆,包括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因此,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生动的长城形象,属于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指对自已L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动作记忆指对身L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情景记忆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幼儿记忆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幼儿记忆的效果取决于客观对象的显著特征和外界刺激的强度。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具L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儿童此时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事物的具L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来进行,而不是依靠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
抽象逻辑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它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阶段抽象思维仅仅开始萌芽。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或者扩散思维,这指的是大脑在进行思维过程时呈现出的一种放射性、扩散状的思维模式。
独立性一般出现在2~4岁,多在3岁左右。主要表现为要求按自我的意识行事,开始出现反抗父母控制的行为,在语言上出现“你”“我”,在行为上要“自已来”,这通常被称为“第一次心理断乳期”。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去自我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