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岳飞庙
——高考试题背后的故事
高考命题视岳飞为英雄人物,为后世所敬仰,并不断激励后人。那么,岳飞是个什么样的英雄人物岳飞小时候有哪些经历岳飞的文韬武略是怎么炼成的岳飞真实长相如何岳飞背刺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让我们跟随高考试题,探寻背后的故事。
大鹏展翅,岳飞生平
《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相辅相成,但两者使用有区别。古人出生后不久即有名,男子弱冠后即有字。名是自称,或长辈称呼;字是别人(如社会上同龄人)称呼,以示尊重。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靖康之难(1127年),北宋灭亡,金军南侵。南宋岳飞力主抗金,还我河山,收复中原。岳家军先后四次北伐,历经数百次,所向披靡,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被捕入狱。绍兴十二年(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的青少年时代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一篇课文《岳飞练字》,是根据清代作家钱彩、金丰《说岳全传》相关内容编写而成。讲的是岳飞从小爱读书写字,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和笔,于是便找来了树枝,在沙地上练字,终于练就了一手好字的故事。
岳飞家贫,世代为农,自幼生长在相州(今安阳)一带。按《宋史·岳飞传》载,岳飞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岳飞出生地不是小说《说岳全传》中所述岳家庄,而是现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民间素有岳飞生于汤阴、长在内黄的说法。内黄石盘屯乡麒麟村有岳王庙,当地的石瓮村、麒麟村据说都与岳飞有关。有专家指出,岳飞出生于农历二月十五,未满月时,黄河未至汛期,不可能河决内黄。无论长于汤阴还是内黄,都体现出家乡人对岳飞的朴素情感。岳飞自幼在乡下长大,上过蒙学。拜同乡周同为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不满20岁时,已能够挽弓300斤(今约360斤),用腰部开弩8石(今约800斤),这已经打破了北宋武士挽弓的最高纪录。岳飞16岁时,迫于生计,曾在昼锦堂当佃客,负责看护庄园府墅。岳飞之孙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中记载,宣和四年(1122年)春三月,贼首张超率众数百,围魏王韩琦故墅。岳飞凭借高超的武艺和指挥才能,带领佃农战退强匪,府墅得以保全。岳飞在此过程中,展露出过人的胆魄与高超的军事才能。
乃武乃文——岳飞的文韬武略是怎样炼成的
汤阴岳飞庙大殿有匾额乃武乃文。语出《尚书·大禹谟》: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本用以赞誉天子之德,指其文经天地,武定祸乱。这里意思是指岳飞文武双全。岳飞艺高人胆大,更有将帅之才。岳飞有句名言: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金兵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死后二十年,金军中还流传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岳飞还创立了岳家枪岳家拳,成为中华武术中的奇葩,为千百年来的美谈。与此同时,岳飞文才出众,在书法、词作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单凭《满江红》《小重山》便足以光耀千秋。
其一,岳飞天资聪颖,学习刻苦,记忆力强,渴求知识文化,又有持久的顽强毅力。其二,岳飞热爱读书,悟性好,最爱读的有史书和兵法,但又不拘囿于书本,会学会用。史载岳飞乃昼夜读书,书传无不览,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年二十,去从戎。其三,岳飞任将帅期间,身边有一大批文化幕僚,岳飞尊重士大夫,谦虚好学,向来自我定位也绝非一介武夫,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可以说岳飞非儒将,却是个重儒之将。其四,岳飞拥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内心体验与深深的家国情怀。其五,宋代印刷术普及,文化教育已有很大发展,岳飞后天努力、耳濡目染,二十五岁时居然能自拟奏折上书言事,足见他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真实岳飞长啥样
后世流传有多种岳飞形象,在全国各地的岳飞庙及不同版本的课本与影视作品中,岳飞形象均不尽相同。那么,历史上岳飞真实相貌如何呢后世基本上公认,南宋刘松年所绘《中兴四将图》最接近岳飞真实形象。岳飞、刘松年(1131年—1218年)两人同处南宋,时期差距不大,刘松年得到的资料理应是最接近真实的。该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从画中看,岳飞面白无须,微胖,耳大脸圆,头戴方巾,脚蹬尖头靴,一身淡绿装束,拱手而立。清人阮元也曾见过此画,他在《石渠随笔》卷三《刘松年宋中兴四将图》中说:岳飞面大而方,广额疏眉,两颊甚丰,目圆鼻尖,自口以下,重颐甚长,无髭须。宋史专家王曾瑜认为:岳飞头颅颇大,方脸大耳,眉宇开阔,眉毛较短,双目炯炯有神,身材中等偏高,极其壮实,生就一副雄赳赳的勇士气概。
汤阴岳飞纪念馆保存有两幅珍贵的明、清时期岳飞画像,堪称镇馆之宝。这是岳飞后裔所捐赠。1952年他们将家传岳飞文武画像,连同岳飞手迹大江流长卷一起捐赠移交于岳庙。从中我们可以一睹岳飞的气宇雄姿与文武神采。
汤阴岳飞庙有岳母刺字塑像。据《宋史·岳飞传》《宋史·何铸传》记载,岳飞背上所刺的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后人之所以会把尽忠报国传为精忠报国,也有着它的历史根源。宋高宗赵构曾经因为岳飞抗金有功,特赐一面写有精忠岳飞四字的大旗,以示对岳飞的鼓励和褒奖。人们便把岳飞称为精忠元帅,精忠二字成了岳飞的代名词,再加上他秉承母训,尽忠报国,所以,人们就将精忠岳飞和尽忠报国合二为一,称为精忠报国了。其实,在后人看来,尽忠报国与精忠报国并无实质区别。如果面临国难,将士们要冲锋陷阵,你还会先拦着商榷下究竟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吗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早已化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
岳飞尽忠报国,同样事亲至孝。自靖康之变后,岳飞家乡汤阴便沦入金人手中。岳飞打听到母亲下落后,先后派人往返十八次,才得以将母亲和家人接到江南。母亲长期卧病在床,岳飞尽管军务繁忙,但只要没有出征,就会侍候母亲左右,亲自尝药、喂饭。岳飞要求全家人说话、咳嗽、走路都尽可能小声些,生怕影响到母亲休息。母亲去世后,岳飞三天滴水未进。安葬时,岳飞与子岳云一路跣足徒步,亲自扶柩至庐山下葬,有的将佐请求代替岳飞扶灵柩,岳飞坚决不同意。岳飞一生生活从简,办事低调,唯有此次有所铺张,生前不能尽孝,死后极尽哀荣。安葬母亲后,岳飞筑草庐于墓侧,朝夕痛哭,又请人刻木为遗像,要为母守丧三年。时正值北伐抗金之际,高宗赵构三诏不起,最后才被迫赴任。岳飞的大孝报恩思想,还体现在对于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恩人上。岳飞年轻时曾拜周同为师,周同去世后,年幼的岳飞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去坟头祭祀。
汤阴岳庙三大怪
汤阴岳飞庙,也称宋岳忠武王庙,原名精忠庙,是后人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而修建的庙宇。始建年代无考,今址是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在汤阴县,关于这座岳飞庙,流传着三句顺口溜:大门朝西开,御碑靠边站,楹联不规范。
大门朝西开:一般庙宇的门都是坐北朝南开的,而汤阴的岳飞庙大门面向西边。原来朝西开的门并不是真正的岳飞庙大门,而是精忠坊的大门。真正的大门,是进入精忠坊后坐北朝南的山门,三开间式建筑,檐下正中巨匾,上书精忠报国,明柱上嵌有楹联:存巍然正气,壮故乡山河。
御碑靠边站:在岳飞庙正殿前方的神道上有一座御碑亭,但是亭子里却不见有碑。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途经汤阴瞻仰岳飞庙时,曾题诗一首:翠柏红垣见葆祠,羔豚命祭复过之。两言臣则师千古,百战兵威震一时。道济长城谁自坏临安一木幸犹支。故乡俎豆夫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这首诗镌刻在石碑上,俗称乾隆碑。该碑原立在岳飞庙南北中轴线的御碑亭里,由于阻隔了岳飞坐像到秦桧、王氏等五具跪像之间的视线,秦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清王朝被推翻后,民众出于对岳飞的敬爱,1915年把乾隆碑移到了山门东侧。秦桧等跪像又长年累月置于岳飞的威视之下了。
楹联不规范:汤阴岳飞庙内有大量历代及当代名家题词内容,如精忠报国浩然正气庙食千秋乃武乃文故乡俎豆忠灵示泯百战精威乾坤正气等,充分体现了岳飞的爱国情怀。其中正殿门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横批乃武乃文。这副楹联是清朝同治年间榜眼何金寿所题,上联人生自古谁无死,取自文天祥所作《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下联第一功名不爱钱,出自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自况》中的诗句。横批乃武乃文,语出《尚书·大禹谟》,这里指岳飞的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但从楹联的角度来说,上下联和横批都是不规范的。作者何金寿引用了文天祥、杨继盛和岳飞的名言,以彰显这三个人虽然生不同时,实则同命运共呼吸、一脉相承的孤忠大节。南宋袁褧所著《枫窗小牍》记载,岳飞遇害时,被勒令没收全部家产,仅只朝廷所赐镶玉腰带数条,作战铠甲数件,几件习武兵器,几件丝织衣衫,粮食约数斗,银钱若干串,以及藏书而已。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岳飞,是人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数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颂岳飞的故事。故乡俎豆,正气千秋,岳飞的光辉事迹将不断激励着我们前行。
岳庙大殿
14-1
14-2
岳飞像
14-3
14-5岳庙大门
14-6
岳飞庙内御碑亭
14-7
岳飞庙正殿
14-8
中兴四将图(左二为岳飞)
岳庙大门
岳飞庙内御碑亭
岳飞庙正殿
八千里路云和月——还我河山,精神永续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提及岳飞,大家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满江红》。岳飞丹心一片满江红,名扬千古励后人。那么,高考试卷中有没有考查到岳飞诗词呢流传至今的岳飞遗篇哪些是真迹还我河山四个字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让我们一起跟着高考试卷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份壮志未酬,感受那份壮怀激烈,领略岳飞的爱国赤子情怀。
岳飞塑像
高考聚焦
(2002年上海卷春季高考语文第四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蛩
(qióng):蟋蟀。
1.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词中说的心事指
。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
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考题解读】岳飞诗词
参考答案
1.C
2.希望抗金报国
3.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此词借知音的典故,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愤怒和沉郁情怀。(4分)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2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
这道题考查的是岳飞诗词《小重山》。岳飞立志报国,数次北伐,收复中原。就在北伐节节胜利,发出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豪言壮语之际,朝廷却力主议和,妥协投降。岳飞掩饰不住内心的孤愤,写就此篇,表达了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其中第4问是一道鉴赏评价题。答题时要注意既要指出含蓄而不显露,又要分析所表达的感情。本题主旨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不知引来多少世人的嗟叹与共鸣!
在历年高考题中考查岳飞的文学作品,传递精神事迹。如2009年江苏语文卷考查岳飞词作《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2015年北京语文卷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举例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