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韩琦
——高考试题背后的故事
韩琦,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在名臣辈出的北宋,与他交好的历史人物又有哪些三次任职家乡,为家乡留下了哪些历史文化遗迹让我们跟随高考试题,探寻名人韩琦的传奇一生。
韩魏公祠
上面高考题提到的重阳聚会,发生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当时韩琦五十八岁,身为丞相的他,刚刚辅佐宋英宗继位,后面还有许多重要事业等着他完成。
韩王庙是北宋百姓为表达对韩琦感念之情而修建的生祠,因韩琦曾获封魏国公,故称韩魏公生祠。该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元代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因韩琦身后被封为魏郡王,故称韩魏王新庙。庙中大殿内供奉着韩琦公的塑像,令人想起杜甫缅怀西蜀丞相诸葛亮的诗句宗臣遗像肃清高。大门楹联概括了韩琦辉煌灿烂的一生,曰:亦将亦相,不羞老圃秋容淡;允文允武,且看黄花晚节香。菊是韩琦最喜爱的意象之一,上引其诗歌已见,而最著名的为他同年所写的《九日水阁》之句: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黄花晚节已作为成语传世,以菊花傲骨凌霜,比喻人到晚年能保持高尚的节操。此联化用诗句,盛赞韩琦始终保持高尚节操的人格之美,以及乃文乃武、出将入相的人生高度。
韩琦自幼勤奋好学。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于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从此开启仕宦生涯,展示了超人的文治武功。
在朝廷。首先,参与改革。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韩琦被任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同时受到朝廷重用。是时,宋仁宗励精图治,意欲有所作为。七月韩琦上书呼吁:朝廷若不大新纪律,则必不能革时弊而弭大患。并提出了七条先宜施行的建议。而后,范仲淹提出十项改革方案。一场改革拉开序幕。这场以改变宋朝积贫积弱为目的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发生于庆历年间,故史称庆历新政。虽然新政最终在反对势力的掣肘下失败,但韩琦作为改革核心成员展示的胆识永载史册。其次,两辅建储。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韩琦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时宋仁宗身体欠佳,继承人迟迟未定。韩琦多次联合朝中曾公亮、欧阳修等大臣苦劝立嗣。《曾公亮传》记载:仁宗末年,(韩)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嘉祐六年(1061年),仁宗终于同意立赵曙为皇太子。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宋仁宗病死。赵曙即帝位,是为宋英宗。当时韩琦出任仁宗山陵使,负责营建永昭陵。时范仲淹的儿子范纯礼知陵台令兼永安(今河南巩义市)县令,恰逢在永安县修建永昭陵,京西转运使将修陵建筑材料及民丁名额分配到各路州县,唯独范纯礼所在的永安县不接受任务。使者报告给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此事吗一定会有解释。第二天范纯礼回答说:本朝皇陵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季都要整治修缮,现在又要与百县平均赋役,还是让永安的钱财放在平时整治修缮用吧。韩琦对他的回答给予肯定。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慈圣太后垂帘听政,母子关系紧张,幸赖韩琦等从中调和。有一次太后有事询问曾公亮,曾公亮说:乞候韩琦来。可见内外对韩琦的倚重。最终英宗于治平元年(1064年)病愈,又是在韩琦的劝说下,太后还政于英宗。同年韩琦进右仆射,封魏国公。治平三年冬,英宗病重。韩琦进言劝说立嗣,英宗首肯,遂定颍王赵顼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驾崩,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韩琦两次辅佐确立新君,可谓社稷之重臣。
在地方。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四川旱灾严重,饥民大增,三十一岁的韩琦被任命为安抚使。他到四川后,减免赋税,开仓放粮,史称活饥民百九十万。蜀民无不感激涕零,称颂韩琦为再生父母。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秋,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为重灾区。神宗于当年及次年春两次赐手诏给韩琦,让他从相州迁判大名,并准许便宜从事。韩琦到任后,力促灾民返乡,从事春耕。他派出大批官吏分赴各交通要道,张贴告示,面谕灾民凡返乡者,由官府发给路途口粮;同时积极落实朝廷颁布的常平法,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让百姓安心返乡,从事农业生产。最终河北灾后得到了稳定。
在边疆。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他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庆历二年十一月,韩、范二人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川),共守西疆。韩琦与范仲淹同心协力,人心归服,朝廷倚为长城,故天下人称为韩范。边塞上传诵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庆历八年(1048年),韩琦移知定州(今河北定州),他整顿军队,创新兵法,训练士卒,令军纪松弛的定州兵成为一支精锐劲旅。他还力行便宜,下令对私渡边境、越界采樵的契丹人进行掩杀,从而稳定了北疆秩序。皇祐五年(1053年)韩琦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为并州知州。在并州任上,收回契丹冒占的土地,立石为界,并加强防御。
韩琦还以卓越的人格之美为世人称颂。韩琦说:富贵易得,名节难守。他天性清廉俭约,一生对于图画、博弈、声伎之类的娱乐,一无所好。《韩魏公别录》记载:公在相府时,家有女乐二十余辈,及崔夫人亡,一日尽厚遣之,同列多劝公且留以为暮年之欢,公曰:所乐能几何而常令人心劳,孰若吾简静之乐也!他淡于功名,认为寡欲自事简,所以一生多次坚决辞让皇帝加封的重位,包括丞相、两镇节度使等,却独独痴迷于读书诵史,昼夜读书不倦。
韩琦仪态庄重,令人生畏,但一旦和他接触,却发现他为人极谦恭而温和。他为人宽宏大度。《韩魏公家传》称他器重闳博,小大无所不容。韩琦推荐人才甚多,包括苏洵、欧阳修、苏轼、狄青等人,他每每并不声张。且常常以德报怨,只看国家需要,哪怕此人对自己心怀不满,甚至恶意诽谤也不挂怀,例如对天章阁待制李师中就是如此。《韩魏公家传》说:公待人一以致诚,亦未尝怀怨于人。人或有不喜于公,公待之终不疑也。韩琦秉持公心。他与富弼、范仲淹三公在朝廷上议论政事,事关国家利害,各自正色辩论,从不以个人的情感相妥协退让,但是当他们退朝之后,又不失私交之欢好。三公名重一时,天下称为韩范或韩富。范仲淹曾经在给北宋名臣杜衍的信中说:天下始终不变者,仲淹惟敢保韩、富二公而已。
韩琦对百姓也非常爱护,所以百姓对他很是亲近,他在定州(今河北定州)任职时官至资政,后当地百姓称他自家资政;在并州任职时他官至太尉,后百姓叫他自家太尉;在相州、大名任职时官至侍中,后百姓则称自家侍中。等到他离任之时,百姓思慕不已,往往画像表达纪念。扬州、秦州、真定、太原、京兆府都建有他的祠庙。大名人在熙宁佛寺为他立生祠并塑像,每年定时进行祭奠,将他比作大唐名相狄梁公狄仁杰。
韩琦功勋与人格完美统一,引发后人无限追思。其中就有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人迫于八国联军的压力逃到西安,返回北京途中经过安阳,特地拜谒韩魏公祠,并分别题匾额,或许意在表达对朝中没有如韩琦一样的中流砥柱的感叹。两个题匾分别悬挂在韩王庙大殿内外。光绪皇帝题词为适时济物,慈禧太后题词为器博道宏,它们和楹联形成完美呼应,从功业和人格两方面对韩琦做了准确概括和崇高评价。
昼锦堂
韩魏公祠内,另有昼锦堂遗迹,它也见证了韩琦对故乡的依依深情。
安阳时为相州,韩琦曾三次判相,这是一般官员所没有的待遇。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韩琦以武康节度使身份,首次出任相州知州,其后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和熙宁六年(1073年)又担任家乡地方官。在任期间,他修缮武库,广种树木,还兴修水利,造福桑梓。他主持重修高平渠并引水入相州城,又在城西北角安装水碾,每年制酒造曲三千石,以减轻百姓税赋。韩琦在相州城西北角的万金渠旁建亭水滨,作诗刻石,使这里成为文人墨客的游乐场所和一处风景名胜。韩琦还曾在相州城北一带,从河中引水,西起丰安村东北,东至官路,修了一条较宽的水渠。这条渠后来成为枯渠,至今遗迹犹存。
文化建设方面,韩琦营建了公署后的花园——郡圃(宋代不设郡,但北宋相州得赐名邺郡,故州中公署后的园圃亦称郡圃),分后园和康乐园两部分。先后建昼锦堂、求己亭、广春亭、康乐园、休逸台。韩琦后两次判相,逐步增添其中风物。第二次为宋神宗熙宁元年,建抱螺台、荣归堂、虚心堂、狎鸥亭、观鱼轩、忘机堂;第三次为熙宁六年,建醉白堂、戆老庵。郡圃为一时之胜,元代纳新在《河朔访古记》中评论道:相州郡廨园亭雄壮华丽,甲于河朔。但该园自南宋后日渐荒废,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彰德知府冯忠在韩王庙旁复建部分建筑,名曰新昼锦堂。清乾隆年间,知府李渭加以扩建,更名为昼锦书院。民国以后,成为彰德中学、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学办学地。新中国成立后安阳市第五中学曾在此办学。其间,昼锦堂遭到火灾焚毁,仅留下部分遗迹。2001年第五中学迁出。
郡圃内建筑取名乃是韩琦心意写照,仅举几例。
康乐园。康乐者,既康且乐,韩琦在《再题康乐园》一诗中写道:旧拓名园壮邺中,本思行乐兴民同。修建该园意在给百姓提供一个休闲娱乐之地,与欧阳修修建醉翁亭一样,达到与民同乐的目的。这首诗最后说:三来纵赏人休讶,白发苍颜坐醉翁。显然在应和老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那位苍颜白发而与民同乐的醉翁。
忘机堂。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显然此堂寄寓着韩琦对官场繁冗事务的超脱心理。其意境正如2013年高考语文湖南卷所考的宋代词人贺铸的作品: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醉白堂。该堂因韩琦慕唐诗人白居易晚年以饮酒咏诗为乐而筑,白居易晚年放下了入世的追求,不问世事,以饮酒酬唱为乐。第三次判相的韩琦,已是风烛残年,他担心因身体原因影响政务,坚决辞了官位。
昼锦堂。郡圃中当仁不让的明星建筑。取名昼锦堂,是据《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反其意而用之,意在朝夕自视,思有以报吾君也(《相州新修园池记》),是对自己的告诫与自警,上报君恩,下与民同乐。他的《昼锦堂》诗也这样剖白心迹:兹余来旧邦,意弗在矜炫。以疾而量力,拒莫称方面。自己回归故乡,并非炫耀衣锦还乡,而意在养病,不敢称自己是坐镇一方的行政首长。
这些风物当时得到文人墨客的描绘称颂,以下三位均在高考题中出现,或为诗文作者,或为传记传主。
一位是宋代著名词人王安中。《王安中传》记载: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据考证,王安中当在宋徽宗政和初年在安阳任职,写下了著名的《安阳好》组词九首(部分说法将其第一首归为韩琦创作),他从整体上对这一带的建筑进行了赞颂,其中第二首赞公署及后园,第五至八首赞康乐园及韩氏仕宦荣耀。
一位是大文豪苏轼。苏轼和韩琦有师徒之谊。他应韩琦之子韩忠彦所请,创作了《醉白堂记》,文中盛赞韩琦勇敢征战,安定六军: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昼锦堂碑亭内现藏有《醉白堂记碑》一方。
一位是大文豪欧阳修。他写下了著名的《相州昼锦堂记》。自景祐二年(1035年)韩琦和欧阳修同朝为官,正如韩琦《祭少师欧阳公永叔文》中所说,他们道同气类日亲高谊,成为长达二十多年的政治知己和后半生的生死之交。从《欧阳修全集》可知,从庆历二年(1042年)开始,到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所写《与韩忠献王〈稚圭〉》书简多达四十五通。而这应该只是两人往来书信的一部分而已。治平二年(1065年),欧阳修患上了消渴之疾,昏晕无力,衰弱不堪,韩琦对他的身体甚为关心,经常去信问候。哪怕在病痛中,欧阳修还是欣然提笔,为韩琦写下了《相州昼锦堂记》,文章精确把握了韩琦建昼锦堂的目的,以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人之常情,但韩琦却不然,他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最后实事求是地评价了韩琦之功业: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这一论断被后世视为定评。
上文被刻为《相州昼锦堂记碑》,该碑碑文由大书法家蔡襄撰写,龙图阁学士邵必题写碑额,因而被称为三绝碑。该碑于宋治平二年刻立,后毁没,元代复刻,碑阴又加刻司马光颂扬韩琦政绩的文章《北京韩魏公祠堂记》,所以也以欧阳修文章、蔡襄书法、邵必碑额、司马光文章而被称为四绝碑。该碑现收藏于韩王庙碑亭。
一座韩王庙,见证了一代贤相的丰功伟绩;一座昼锦堂,凝刻了三朝重臣的崇高人格。韩琦的《龙》写道:育德知何宅,逢辰或见灵。配乾虽有象,作解本无形。浃物周寰宇,遗功在杳冥。韩琦公其如龙乎他适时入仕,在朝廷则两朝顾命,元勋定策;在边疆则巩固国防,威震边陲;在地方则勤政爱民,枵腹从公。一旦功成,则急流勇退,并不留恋功名,自始至终不自矜、不自伐,如菊之淡,似菊之雅。正因如此,他获得了千古流芳的不朽之名。
韩魏公祠
慈禧太后题词
光绪皇帝题词
北宋相州郡园图
昼锦堂
相州昼锦堂记碑
丹心一片满江红
岳飞庙——英雄故里,正气千秋
八千里路云和月——还我河山,精神永续
岳飞庙——英雄故里,正气千秋
岳母刺字的故事家喻户晓。元人所编《宋史·何铸传》载: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岳飞背上的字,相传为岳母姚氏所刺。在国家危亡之际,姚氏励子从戎,精忠报国,传为佳话。习近平曾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母亲给自己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他说:‘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数百年来,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一曲《满江红》更是唱出了亿万华夏儿女的心声。
那么,高考试卷中是怎么考查岳飞的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走进岳飞故里——汤阴岳飞庙,追寻英雄的足迹,亲身感受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
岳庙街
高考聚焦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第12题)
将军赋采薇(摘录)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考题解读】英雄人物
参考答案
D、E
试题分析
本题侧重考查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中的自幼常常熟读成诵等均属无中生有。B项戴安澜的绝命家书中还提到老母和老父,所以概括不全面。C项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错,原文为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D项马革裹尸运用典故,表示英勇作战、为国捐躯,分析概括正确。E项回扣全文,收复棠吉出自毛泽东挽诗中的驱倭棠吉归,《采薇》是《诗经》中描写战争的诗,毛泽东用将军赋采薇表现戴安澜的儒将风采,分析概括正确。传记阅读《将军赋采薇》不仅适合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历年高考题中主要考查英雄人物岳飞的历史事迹和品质精神。如2015年全国Ⅱ卷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将军赋采薇》考查岳飞《满江红》与精忠报国,2015年浙江语文卷考查古人姓名字号时举例岳飞字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