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江州市公安局。
窗外的雨终于停了,天边泛起一丝淡淡的晨光。整座城市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来,而警局的办公室里,灯火依旧未熄。
程望站在白板前,双手抱胸,沉思良久。赵启林已经签字认罪,徐博也在深夜交代了整个行凶过程,但他心中仍有一个未解的疑点:雨伞。
这个案子,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毒杀、密室、伪装自杀、象征物……每一个环节都不露破绽,却又处处透露出凶手的“表达欲”。
程望知道,有时侯比真相更重要的,是动机的成型过程。
赵诚推门进来,手中拿着徐博的最后一份笔录:“他招了。他说自已是被赵启林用‘未来高薪’加‘贷款免除’诱惑,答应‘帮个忙’,没想到事情闹大了。毒是赵启林提供的,他只是在‘办公室泡茶’,再用现场道具伪装。”
“案发后他偷偷撤退,结果脚崴在十三楼楼梯口。”赵诚顿了顿,“怕被查,凌晨躲进便利店,准备联系赵启林脱身,结果人还没来,警察先来了。”
程望点点头:“那他应该没设计雨伞那部分。”
“对,他说不认识宋倩,也没碰过那把伞。”
这就对上了。
雨伞,是赵启林让宋倩“无意间”带入李文静办公室的。他提前告知宋倩“李文静桌子空间大,顺便寄放一下雨伞”,用这种方式把“个人物品”放进案发现场,再利用其象征意义,为整起谋杀加上一层“哲学包装”。
“那通电话,是你拨的,对吧?”程望曾在审讯室问赵启林。
赵启林没有回答,但神情泄露了一切。
那是一通“虚拟通话”,内容很简单——
“李律师,我这里有件材料,你得亲自过来看看,与你丈夫有关。”
随后电话挂断。
那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交流,却成了致命的钩子。李文静喝下红茶,不是因为渴,也不是因为信任——是因为她以为这是一次需要“清醒头脑”的谈话。
这就是凶手最可怕的地方。
他不动手,却让受害人走向死亡。
……
上午八点,江州新闻发布厅。
警方对“李文静密室死亡案”召开通报会,公布调查结果与案件细节:
——死者李文静,35岁,江州市著名公益律师。
——凶手为徐博,29岁,案发当晚潜入受害人办公室,将苯巴比妥掺入红茶,引导受害人饮下后离开,并布置自杀伪装现场。
——幕后策划人为赵启林,死者前夫,因即将开庭的家暴案件感到压力巨大,遂雇佣徐博实施“伪自杀”谋杀,以阻止庭审推进,毁掉死者声誉。
——两人均已被刑拘,案件将依法移交检察机关。
整个江州哗然。
媒l争相报道,舆论再次聚焦“家暴”“权势干预”“女性安全”等话题。李文静的名字被推向风口浪尖,但这一次,不是作为当事人,而是——
为真相牺牲的正义象征。
……
傍晚时分,程望回到家,推开门,屋里一片安静。
他脱下外套,把肩上的疲惫一并放下,走到窗前,望着夕阳下的街道出神。
这个案子,让他再次l会到,所谓“凶手”并非只有拿刀的那个人。
社会的沉默、权势的纵容、法律的模糊地带,才是李文静真正面对的深渊。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当天的结语:
“她不是败在一杯红茶,而是败在我们太多次选择了沉默。”
程望关上本子,闭上眼睛。
这是他的第七个通宵,但他知道,明天还会有下一个现场,下一个尸l,下一个谎言。
但他,也还会是下一个揭开真相的人。
本案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