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派衍昆仑山 > 第2章
从未央宫回到自己的校尉府时,霍去病的银甲上已沾了些许尘土,却丝毫不减他挺拔的身姿。府中仆役见他归来,立刻上前接过他的佩剑,躬身道:“校尉,您回来了。老仆已在书房备好热茶。”
霍去病点头,径直走向书房。书房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挂着一张漠北地图,桌上摊着几本兵书,还有一柄尚未出鞘的长剑
——
这是他去年出征时,武帝所赐的
“青冥剑”,剑刃锋利,曾助他斩杀匈奴数名将领。
老仆端着热茶走进书房,将茶盏放在桌上,轻声道:“校尉,今日在朝堂上,您请命出征漠北,老仆听闻后,既敬佩又担忧。漠北凶险,您一定要多加小心。”
这老仆姓王,是霍去病母亲卫少儿的陪嫁,看着霍去病长大,对他极为疼爱。霍去病端起茶盏,抿了一口热茶,暖意顺着喉咙蔓延至全身,他笑道:“王伯放心,我自有分寸。此次出征,虽有凶险,却也是为了边民。若能早一日破敌,边民便能早一日过上安稳日子。”
王伯叹了口气,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递给霍去病:“校尉,这是老仆祖传的《赵氏枪谱》,老仆的祖父曾是楚霸王麾下的骑兵校尉,这本枪谱记载了霸王枪的一些基础招式。老仆知道您擅长用剑,但枪乃‘百兵之王’,刚猛有力,更适合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您且拿着,或许能派上用场。”
霍去病接过枪谱,入手微沉,封面上的
“赵氏枪谱”
四个字虽已模糊,却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他翻开册子,里面的字迹工整,详细记载了枪术的基础招式,还有一些批注,写着
“刚猛需藏仁,不可滥杀”“枪尖所向,当为护民,非为杀戮”
等字句。
“多谢王伯!”
霍去病心中感动,他知道王伯从不轻易提及祖传之物,今日能将枪谱赠予他,定是对他寄予厚望。
王伯笑道:“校尉不必客气。老仆只希望您能平安归来,用这枪谱上的招式,护自己,也护百姓。”
待王伯离开后,霍去病将枪谱放在桌上,目光落在墙上的漠北地图上。他手指沿着地图上的路线移动,从长安到漠北,再到匈奴左贤王的大营,每一个地名,都可能是未来的战场。他想起去年出征时,看到的边民惨状
——
破旧的房屋,哭泣的妇人,失去父母的孩童……
那些画面,至今仍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护民为战本,”
霍去病轻声念着自己在朝堂上说过的话,心中愈发坚定,“此次出征,不仅要破匈奴,更要护好每一个边民,不让他们再受战火之苦。”
他走到桌前,拔出青冥剑,剑刃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他按照剑谱上的招式,缓缓挥舞起来。剑光流转,时而如流星赶月,时而如猛虎下山,每一招都带着刚猛之气,却又不失灵动。练到兴起时,他想起王伯枪谱上的批注,刻意在招式中留了三分余地
——
他明白,真正的强者,不是能斩杀多少敌人,而是能保护多少百姓。
不知练了多久,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霍去病收剑入鞘,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走到桌前,再次翻开《赵氏枪谱》,仔细研读起来。枪谱中的招式虽基础,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那些批注,让他对
“武力”
有了新的理解
——
武力不是用来炫耀的工具,而是用来护民的手段。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副将赵破奴的声音传来:“校尉,末将已按您的吩咐,选出了五千轻骑,皆是精锐,随时可以出发。”
霍去病起身开门,见赵破奴身着铠甲,神色恭敬。赵破奴年约三十,身材魁梧,脸上带着一道伤疤,那是去年与匈奴作战时留下的。
“赵将军辛苦了!”
霍去病笑道,“明日一早,我们便前往军营,检阅兵马,熟悉地形。三日后,准时出征。”
赵破奴拱手道:“末将遵令!对了,校尉,今日朝堂上,大将军提及郭解欲助战之事,不知您对此人有何看法?”
霍去病眉头微蹙,他早闻郭解之名,知道此人是长安游侠的首领,行事张扬,却也颇有侠名。他沉吟道:“郭解此人,野心不小,却也有几分本事。若能为我所用,可为汉军助力;若不能,需多加防备,不可让他扰乱军纪,更不可让他借战事裹挟游侠,生出不臣之心。”
赵破奴点头附和:“校尉所言极是。末将曾听闻,郭解去年在长安街头平恶霸时,故意留下活口让其投靠自己,可见其笼络人心的手段。此次若他真随大军出征,末将愿多派斥候盯着,防他异动。”
“有劳赵将军了。”
霍去病温声道,“不过眼下不必打草惊蛇,若郭解真能为汉军引路,找到黑泉,也是一桩助力。我们只需暗中防备,待战事结束,再作处置。”
二人又商议了一阵军营布防与粮草携带的细节,赵破奴才告辞离去。霍去病回到书房,见桌上的《赵氏枪谱》仍摊开着,目光落在
“枪尖所向,当为护民”
的批注上,心中忽然生出一个念头
——
此次出征漠北,或许他该尝试用枪,而非一直依赖青冥剑。枪的刚猛与包容,更能护得身边将士与百姓的安全。
他起身走到兵器架前,取下一柄闲置的铁枪。这枪是去年出征时缴获的匈奴兵器,枪杆粗重,枪尖已有些锈迹,却仍透着一股凌厉之气。霍去病双手握枪,按照《赵氏枪谱》上的
“基础扎枪式”,缓缓向前刺出。
枪尖划破空气,发出轻微的呼啸声。初时动作还有些生涩,但随着一遍遍练习,他渐渐找到手感,扎、挑、劈、扫,每一招都愈发熟练。练到深夜,他额头上的汗珠滴落在枪杆上,晕开一小片水渍,却丝毫未觉疲惫。窗外的月光洒在他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银甲与铁枪在月光下交相辉映,竟有几分楚霸王当年的英气。
次日一早,霍去病与赵破奴一同前往长安城外的轻骑营。营中早已旌旗招展,五千轻骑身着铠甲,手持兵器,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气势如虹。霍去病走上点将台,目光扫过台下的将士,声音清亮:“将士们!匈奴犯我边疆,掳我百姓,毁我家园!此次出征漠北,我们不仅要破敌,更要护得边民安宁!若有谁敢擅动百姓一草一木,或违反军纪,军法处置,绝不姑息!”
将士们齐声高呼:“遵校尉令!护民破敌,绝不退缩!”
呼声震彻云霄,连远处的长安城墙都似在微微震动。霍去病满意颔首,命赵破奴带领将士们进行实战演练,自己则走到操场旁,观察将士们的招式与配合。他发现,不少将士虽勇猛,却缺乏章法,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看来,出征前还需加强训练。”
霍去病心中思索,随即命人取来笔墨,结合《赵氏枪谱》的基础招式与自己的作战经验,编写了一套简单易学的
“护民枪法”,传授给将士们。这套枪法不求杀敌多少,只求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能护住身边的战友与百姓,很适合轻骑在漠北的突袭作战。
将士们学得认真,不过半日,便基本掌握了
“护民枪法”
的要领。霍去病亲自下场,与一名将士对练。他手持铁枪,招式刚猛却不伤人,每一次格挡都恰到好处,既化解了对方的攻势,又不会让对方难堪。将士们见校尉枪法精湛,更是敬佩不已,训练的热情愈发高涨。
午后,卫青派人送来一封书信,信中说已派人核实郭解所言的
“黑泉”,确有此地,且是匈奴左贤王大营的重要水源。卫青在信中建议,可让郭解随轻骑一同出征,为大军引路,但需派专人看管,防止其作乱。
霍去病看完书信,眉头微蹙。他虽不愿让郭解随军,却也明白黑泉对此次战事的重要性。思索片刻,他提笔回信,同意让郭解随军,但要求郭解只能带十名亲信,且需听从赵破奴的指挥,不得擅自行动。
待信使离去后,赵破奴忧心忡忡地说道:“校尉,郭解此人诡计多端,让他随军,恐是养虎为患。”
霍去病叹了口气:“我何尝不知?但眼下战事在即,黑泉是破敌的关键。只要我们严加看管,不让他有机会煽动游侠,便无大碍。待战事结束,再将他送回长安,交予大将军处置。”
赵破奴点头,不再多言,转身去安排看管郭解的人手。霍去病则继续留在营中,指导将士们训练。夕阳西下时,他站在点将台上,望着操场上仍在刻苦训练的将士们,心中忽然生出一股强烈的责任感。这些将士,都是大汉的栋梁,都是边民的希望。此次出征漠北,他不仅要带他们打赢仗,更要带他们平安归来。
三日后,出征的日子如期而至。长安城外,百姓夹道相送,手中拿着水果、干粮,纷纷往将士们手中塞。霍去病身着银甲,手持铁枪,骑在一匹雪白的战马上,目光坚定。郭解带着十名亲信,身着便服,站在队伍的末尾,眼神复杂地望着霍去病的背影,不知在思索着什么。
“出发!”
霍去病一声令下,五千轻骑缓缓驶出长安,朝着漠北的方向前进。百姓们的欢呼声渐渐远去,只剩下马蹄声与风声在耳边回荡。霍去病回头望了一眼长安的方向,心中默念:“陛下,百姓,等着我!我必破匈奴,护得大汉山河安宁!”
他不知道,这场漠北之战,不仅将让他名垂青史,更将让他遇到改变一生的机缘
——
那柄藏在河西古道青铜匣中的霸王枪,正静静地等待着与他相遇的那一刻。而郭解的随行,也为这场战事埋下了一颗不安的种子,未来的江湖与庙堂,将因这颗种子,掀起一场更大的风波。
轻骑营出征漠北的前一日夜晚,长安城内的卫府仍灯火通明。卫青身着便服,坐在书房内,手中拿着一份漠北的地形图,眉头微蹙,似乎在思索着什么。窗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随后,一名仆役走进书房,躬身道:“大将军,票姚校尉霍去病求见。”
“去病?”
卫青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道,“快请他进来。”
不多时,霍去病身着一袭青衫,快步走进书房。他今日未穿铠甲,少了几分战场上的凌厉,多了几分少年人的清爽。“舅舅,”
霍去病拱手行礼,语气恭敬,“深夜叨扰,还望舅舅勿怪。”
卫青抬手示意他坐下,亲自为他倒了一杯热茶:“你这孩子,跟舅舅还这么客气。深夜前来,可是为明日出征的事?”
霍去病接过茶盏,抿了一口,点头道:“正是。舅舅,此次率轻骑先行,虽有赵将军辅佐,且已核实黑泉的位置,但我心中仍有顾虑。漠北地形复杂,匈奴又狡猾多变,若遇埋伏,恐难应对。我此次前来,是想向舅舅请教一些漠北作战的经验。”
卫青闻言,放下手中的地形图,语重心长地说道:“去病,你有这份谨慎,舅舅很是欣慰。漠北作战,与中原不同,最大的难点在于地形与补给。匈奴人熟悉漠北的每一寸土地,且擅长游击战,若我们一味追击,很容易陷入他们的圈套。”
他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指向漠北的一处山谷:“你看这里,名为‘野狼谷’,谷内道路狭窄,两侧都是悬崖,是匈奴常用的埋伏之地。明日出征后,若途经此处,务必派斥候先行探查,确认安全后再率大军通过。”
霍去病凑近地图,仔细记下野狼谷的位置,点头道:“舅舅提醒得是,我定会多加小心。还有,关于郭解,我虽已安排人手看管,但仍担心他会在军中煽动游侠,扰乱军纪。舅舅可有什么好的应对之策?”
卫青沉吟片刻,道:“郭解此人,野心不小,却也重名声。你只需在军中明确军纪,让将士们知道,无论是谁,只要违反军纪,都将受到严惩。同时,你可暗中观察他的动向,若他有任何异动,不必请示,直接拿下。此外,你可派一名亲信,专门负责与郭解沟通,表面上对他客气,实则监视他的一言一行。”
“多谢舅舅指点!”
霍去病心中豁然开朗,“我明白了,明日出征后,我便命赵将军派一名可靠的副将,负责与郭解对接,同时加强对他的看管。”
卫青满意颔首,又与霍去病商议了一些漠北作战的细节,从粮草携带到伤员救治,从与后续大军的联络方式到遇到紧急情况的应对之策,一一敲定。不知不觉,已至深夜,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房内的地形图上,将漠北的山川河流映照得格外清晰。
“去病,”
卫青忽然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此次出征,你虽率轻骑先行,却也不可过于冒进。你的安全,不仅关乎这五千轻骑的安危,更关乎整个漠北之战的成败。若遇强敌,切勿孤军深入,可暂时撤退,等待后续大军支援。”
霍去病抬头,目光直视卫青,语气坚定:“舅舅放心,我知道轻重。此次出征,我定会以将士们的安全和边民的安宁为重,不会为了争功而冒险。若真遇强敌,我会及时撤退,绝不会让五千轻骑白白牺牲。”
卫青看着眼前的少年,心中既有欣慰,也有骄傲。他想起霍去病小时候,还是个顽皮的孩子,如今却已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好!”
卫青拍了拍霍去病的肩膀,“有你这句话,舅舅就放心了。明日出征,舅舅会亲自到城外送你。”
霍去病心中感动,起身拱手道:“多谢舅舅。时间不早了,我就不打扰舅舅休息了,明日还要早起出征。”
卫青点头,送霍去病至书房门口。看着霍去病离去的背影,卫青心中默念:“去病,一定要平安归来。大汉的边疆,还需要你这样的年轻将领来守护。”
霍去病离开卫府时,夜色已深,长安城内的街道上行人稀少,只有几盏灯笼在风中摇曳。他骑着马,缓缓向校尉府走去,心中思绪万千。卫青的指点让他对此次漠北之战更有把握,但他也明白,前路依旧凶险。匈奴的勇猛,漠北的恶劣环境,还有郭解的潜在威胁,都可能成为此次出征的变数。
回到校尉府,霍去病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再次走进书房,将卫青指点的作战经验与自己的计划整理成册,以便出征后随时查阅。他还特意在册子上写下
“谨慎、护民、团结”
六个字,提醒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忘记初心。
夜深人静,书房内的灯火依旧亮着。霍去病坐在桌前,手中拿着那本《赵氏枪谱》,仔细研读着。他知道,此次漠北之战,不仅是对他军事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他心性的磨砺。他必须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带领将士们打赢这场仗,护得边民安宁。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霍去病便起身洗漱,换上银甲,手持铁枪,前往轻骑营。长安城外,卫青早已带着几名亲信等候在那里,百姓们也自发地聚集在道路两旁,准备为出征的将士们送行。
“去病,”
卫青走上前,递给霍去病一枚虎符,“这是调兵虎符,若遇到紧急情况,可凭此符调动附近的汉军支援。记住,无论何时,都要以大局为重。”
霍去病接过虎符,郑重地收入怀中,拱手道:“多谢舅舅。我定不负舅舅的信任,不负陛下的嘱托,不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随着一声
“出发”
的令下,五千轻骑缓缓驶出长安,朝着漠北的方向前进。卫青站在原地,望着将士们远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百姓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高呼着
“护民破敌,平安归来”,声音久久回荡在长安城外。
霍去病骑在战马上,回头望了一眼长安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知道,一场艰难的战斗即将开始,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的心中,装着大汉的山河,装着边疆的百姓,装着
“护民破敌”
的初心。而那柄藏在河西古道青铜匣中的霸王枪,也即将在不久的将来,与他相遇,开启一段传奇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