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派衍昆仑山 > 第1章
时值汉武元朔六年暮春,未央宫前的青铜仙鹤在晨光里泛着冷硬的光泽,殿内却早已弥漫着比朔风更烈的议事声。武帝刘彻身着玄色龙袍,腰束玉带,正手扶御案立于殿中,目光扫过阶下文武百官,那眼神里藏着开疆拓土的灼热,亦有对边境扰攘的沉郁。
“漠北匈奴左贤王屡犯云中、雁门,上月更劫掠边民三千余口,牲畜万计!”
卫青手持奏疏,声如洪钟,每一个字都砸在殿内金砖上,“臣请陛下下诏,亲征漠北,一劳永逸除此边患!”
话音刚落,殿内顿时响起窃窃私语。御史大夫韩安国出列,花白的胡须随着摇头微微颤动:“大将军此言差矣!自文景以来,汉匈和亲已维持数十年安宁,今若贸然开战,恐耗空国库,累及百姓。臣以为,当再派使者议和,赠以金帛,暂缓兵戈。”
“韩大人是要学汉初的‘白登之围’吗?”
霍去病的舅舅、太仆公孙贺立刻反驳,“匈奴狼子野心,金帛只够填其贪欲,去年和亲的公主,至今还被左贤王囚于漠北王庭!若再忍让,他们下次便要打到长安城下!”
武帝指尖轻轻敲击御案,目光落在地图上标注的
“漠北”
二字,那里密密麻麻的红点,皆是匈奴袭扰的痕迹。他想起上月收到的边报,云中郡太守在信中泣诉:“匈奴所过之处,庐舍为墟,老弱横尸,妇人被掳,臣率残兵抵抗,却寡不敌众……”
那些字句,至今仍像针一样扎在心头。
“陛下,”
丞相公孙弘缓步出列,语气沉稳,“臣以为,战与和皆需权衡。若战,需选良将、备粮草;若和,需定底线、防欺诈。但依当前局势,匈奴已撕破和亲之约,再议议和,恐失大汉颜面。”
武帝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卫青:“仲卿以为,若要出征,需多少兵马?何时可战?”
卫青上前一步,拱手答道:“臣估算,需骑兵五万、步兵十万,粮草可从关中、河东调运,三个月内可完成备战。至于将帅,臣愿为帅,再选数名得力副将,必能破匈奴于漠北!”
“三个月?”
武帝眉头微蹙,“边民一日不安,朕便一日难安。能否速战?”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百官皆知武帝急欲平边,却也明白战事非儿戏,仓促出兵恐遭不测。就在此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内侍匆匆入内,跪地禀报道:“陛下,票姚校尉霍去病求见,言有急事启奏!”
“霍去病?”
武帝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露出笑意,“朕倒忘了这少年。宣他进来。”
不多时,一名身着银甲的少年郎步入殿中。他不过十八九岁,身形挺拔如松,面容俊朗,眉宇间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腰间佩剑的剑穗随步伐轻晃,甲胄上的鳞甲在晨光下泛着冷光,正是刚刚被封为票姚校尉的霍去病。
“臣霍去病,叩见陛下!”
霍去病跪地行礼,声音清亮,却无半分怯懦。
武帝抬手示意他起身:“去病此来,可是为漠北战事?”
“正是!”
霍去病抬头,目光直视武帝,“臣闻匈奴犯边,百姓受难,心中难安。今陛下与百官议战,臣愿请命,率轻骑先行,直捣匈奴左贤王大营,为大军开路!”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哗然。韩安国立刻反驳:“霍去病!你不过初任校尉,未历大战,怎敢口出狂言?轻骑深入漠北,若遇埋伏,恐全军覆没!”
霍去病却不慌不忙,拱手答道:“韩大人此言,臣不敢苟同。匈奴虽勇,却多分散劫掠,左贤王大营虽固,却防备松懈。臣率轻骑,昼伏夜行,趁其不备突袭,必能挫其锐气。且臣此去,非为争功,只为解边民之困
——
若能早一日破敌,边民便少一日苦难。”
武帝看着眼前的少年,想起他去年随卫青出征,率八百轻骑奔袭数百里,斩获匈奴两千余人的战绩,心中愈发欣赏。他笑道:“好一个‘为解边民之困’!去病,你可知轻骑深入,凶险万分?”
“臣知!”
霍去病语气坚定,“但臣更知,身为汉将,当以护民为己任。若因凶险而退缩,何谈保家卫国?臣愿立军令状:若不能挫匈奴锐气,甘愿军法处置!”
武帝闻言,拍案而起:“好!朕就喜欢你这股锐气!传朕旨意,命霍去病率五千轻骑,先行出征漠北!卫青筹备大军,随后跟进!”
百官见武帝已下决断,皆不再反对。卫青看着霍去病,眼中既有欣慰,也有担忧,低声嘱咐:“去病,务必谨慎,遇事多与副将商议,切勿孤军深入。”
霍去病点头应下,再次跪地谢恩:“臣定不负陛下信任,不负大将军嘱托,更不负天下百姓!”
待霍去病退出殿后,武帝望着他的背影,对百官叹道:“少年自有少年狂,朕观去病,他日必成大汉栋梁!”
而此时的殿外,阳光正好,霍去病手握腰间佩剑,心中默念:“边民受苦,我必救之;匈奴犯境,我必破之!”
他不知道,这场漠北之战,不仅将改变大汉的边疆格局,更将让他与一柄藏着千年秘辛的古枪,结下不解之缘。
霍去病退出未央宫后,卫青仍在殿内与百官商议出兵细节。武帝坐回龙椅,手指摩挲着御案上的边地图,沉声道:“去病虽勇,终究年轻,五千轻骑深入漠北,需派一员经验丰富的副将辅佐。仲卿,你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卫青略一沉吟,答道:“臣以为,中郎将赵破奴可任副将。赵破奴曾随臣出征匈奴,熟悉漠北地形,且为人沉稳,可与去病互补。”
“赵破奴?”
武帝思索片刻,点头道,“此人确有勇有谋,就依你所奏。此外,粮草筹备需加紧,朕命大司农郑当时亲自督办,务必确保粮草供应无虞。”
大司农郑当时立刻出列领旨:“臣遵旨!臣已命人从关中、河东调集粮草,一月内可运至边境军营。”
“好!”
武帝满意颔首,目光再次扫过百官,“还有谁有异议,或有良策,尽可直言。”
此时,光禄大夫徐自为出列,拱手道:“陛下,漠北气候恶劣,冬季严寒,若战事拖延至冬季,恐对汉军不利。臣建议,可派使者往西域,联络乌孙等国,夹击匈奴,缩短战事。”
卫青赞同道:“徐大人所言极是。西域诸国与匈奴素有矛盾,若能联合,必能分散匈奴兵力。臣愿举荐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曾两度出使西域,熟悉当地国情,必能完成使命。”
武帝准奏:“便命张骞即刻筹备,三日后出使西域。”
就在百官各抒己见,战事筹备逐渐清晰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内侍再次入内禀报:“陛下,长安游侠郭解求见,言愿率游侠助汉军出征漠北。”
“郭解?”
武帝眉头微蹙,他早闻此人之名
——
郭解乃长安有名的游侠,为人仗义,却也行事张扬,麾下聚集了不少闲散游侠,在民间颇有声望。
卫青脸色微变,低声对武帝道:“陛下,郭解虽有侠名,却不受官府约束,若让其率游侠入军,恐难管制,甚至可能扰乱军纪。”
韩安国亦附和道:“游侠多桀骜不驯,不懂军法,若混入军中,必生祸端。臣请陛下拒见郭解,严令其不得干预战事。”
武帝思索片刻,对内侍道:“传朕旨意,郭解一片忠心可嘉,但军有军规,游侠不可随意入军。赏其黄金百两,令其归家,不得再议助战之事。”
内侍领旨而去,殿内再次恢复平静。公孙弘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郭解在民间声望甚高,若处置不当,恐引起游侠不满。臣建议,可命地方官加强对游侠的管控,防止其生事。”
武帝点头道:“就依你所奏。此外,传朕旨意,凡长安及周边郡县,若有游侠敢私藏兵器、聚众闹事者,严惩不贷!”
百官齐声领旨,随后继续商议出兵细节,从兵马调配到军营布防,从伤员救治到战利品分配,一一敲定。直至午时,议事才结束,武帝宣布散朝,命卫青三日内拿出详细的出兵计划,呈递御览。
卫青退出未央宫时,正值正午,阳光炽烈,街上行人匆匆。他刚走到宫门外,便见一名身着青衫的中年男子立于道旁,目光灼灼地望着他。此人正是郭解。
郭解见卫青走来,立刻上前拱手行礼:“草民郭解,见过大将军。”
卫青停下脚步,语气冷淡:“陛下已下旨,赏你黄金百两,令你归家,为何还在此处?”
郭解笑道:“大将军误会了,草民并非为助战之事而来,只是听闻大将军筹备出征漠北,心中敬佩,特来为大将军献上一计。”
卫青挑眉:“哦?你有何计?”
郭解压低声音,道:“匈奴左贤王大营附近有一处隐秘的水源,名为‘黑泉’,乃匈奴军马饮水之地。若汉军能暗中截断黑泉,匈奴军马必渴,届时大军再趁机进攻,必能大胜。草民曾在漠北游历,熟悉此地形,愿为汉军引路。”
卫青心中一动,他虽熟悉漠北战事,却不知这处隐秘水源。若郭解所言属实,此计确实可行。但他仍有顾虑:“你为何要帮汉军?”
郭解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随即笑道:“草民虽为游侠,却也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犯边,百姓受难,草民岂能坐视不理?且草民也想为大汉尽一份力,洗刷‘游侠只知私斗’的名声。”
卫青沉吟片刻,道:“你所言之事,我需派人核实。若属实,我会向陛下举荐你。但你需记住,若入军,必须遵守军纪,不得擅自行动。”
郭解大喜,拱手道:“多谢大将军!草民定遵军纪,绝不给汉军添麻烦!”
卫青点头,转身离去。他望着卫青的背影,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
他要的,不仅仅是洗刷名声,更是借此次出征漠北的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让天下人都知道,游侠也能成为左右战局的力量。
而此时的卫青,回到府中后,立刻命人前往漠北探查
“黑泉”
的虚实。他深知,郭解此人野心不小,若用之得当,可为汉军助力;若用之不当,恐引火烧身。但眼下战事在即,任何一个可能破敌的机会,他都不愿错过。
夕阳西下,卫青站在府中庭院,望着天边的晚霞,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霍去病的少年锐气,想起郭解的神秘莫测,想起边境百姓的苦难,更想起武帝的信任与嘱托。这场漠北之战,不仅关乎大汉的边疆安宁,更关乎无数人的命运。他深吸一口气,暗下决心: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要打赢这场仗,护大汉山河,护天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