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老专家那一句充满敬意的教授,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周围的技术专家圈子里,荡开了一圈圈无声的涟漪。
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了罗沛霖身上。
罗沛霖总工温和地笑了笑,他没有丝毫藏私的念头,侧过身,让出了白板前的位置。
“当然可以。”
他拿起笔,对着那位名叫克劳斯的德国老人,以及周围越聚越多的同行,开始深入浅出地讲解起来。
从非线性误差的数学模型构建,到硬件层面的物理补偿设计。
再到软件算法中,如何通过冗余数据进行实时校准。
他的讲解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敲击在技术的关键节点上。
他讲得深入浅出,声音温和而清晰。
那是一种浸淫在某个领域一生,才能拥有的,化繁为简的通透与自信。
周围,渐渐聚拢了更多的人。
他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记者,也不是寻求商业合作的商人。
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师,是各个公司的技术骨干。
这些人胸前的证件五花八门,此刻却都像小学生一样,安静地站在外围,凝神倾听。
在这个充斥着商业气息与国家角力的展馆里,这个小小的角落,竟奇迹般地形成了一个纯粹的,只属于知识与真理的学术场域。
李向东站在人群的边缘,没有上前。
他静静地看着罗总工花白的头发,看着苏晴和王浩他们眼中重新燃起的,对技术的狂热。
他能听到。
展柜里那台“龙眼一号”,正发出一种平稳而愉悦的低鸣。
仿佛在为自己的创造者,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就在这股热烈的学术氛围达到顶峰时。
一个不和谐的,带着浓重美式口音的洪亮声音,粗暴地撕裂了这片宁静。
“理论很精彩。”
人群被一股力量蛮横地挤开。
一名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中年男人,带着几名同样高傲的同伴,径直走到了展台前。
他胸前的证件上,印着一行醒目的头衔——“美国宇航公司,首席工程师,哈里森”。
哈里森环抱双臂,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扫视了一圈白板上的公式,又瞥了一眼展柜里的“龙眼一号”,嘴角挂着一丝毫不掩饰的轻蔑。
“但工程的本质是实践。”
他打断了罗总工的讲解,挑衅地看向代表团的众人。
“请问你们这台漂亮的玩具,在超高过载环境下的漂移率,能拿出实际的测试数据吗?”
这话一出,现场热烈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王浩等几个年轻人的脸,一下子就涨红了。
这是最直接的羞辱,是在质疑他们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苏晴上前一步,挡在了所有人面前。
她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冷静得像一池寒潭。
“当然有。”
她的声音清脆而稳定,没有一丝情绪波动。
“加速度冲击测试,峰值五十g,持续时间十毫秒,测试后零位漂移小于万分之三度每小时。”
“随机振动测试,均方根值二十g,频率范围二十至两千赫兹,测试后标度因数重复性优于百万分之五。”
“离心机恒定加速度测试,三十g,持续时间三分钟”
苏晴语速极快,一连串精准到小数点后数位的极限测试数据,从她口中清晰地吐出,如同最密集的弹雨,劈头盖脸地砸向哈里森。
每一项数据,都代表着国内无数次呕心沥血的实验。
每一项数据,都无可挑剔。
哈里森脸上的轻蔑,有了一丝微不可察的僵硬。
但他很快便恢复了那副傲慢的神情,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实验室数据谁都会做。”
他轻蔑地一笑,抛出了一个更加刁钻的问题。
“恕我直言,你们这种基于机械补偿的技术路线,我们在五年前就已经淘汰了。”
“因为它在解决随机游走噪声方面,存在着天然的,无法弥补的缺陷。”
“我很好奇,你们是如何让这种过时的东西,看起来这么漂亮的?”
随机游走噪声。
这是陀螺仪领域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哈里森的话,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精准地刺向了这套技术理论上最薄弱的环节。
他不仅否定了你的成果,更否定了你选择的整条道路!
“你!”
王浩再也忍不住,怒吼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