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对李向东而言,比在川藏线上指挥战斗还要煎熬。
苏晴的父亲没有问任何关于他工作单位和保密任务的事情。
他问的是,对国家未来工业发展的看法。
问的是,对基础材料学和应用科学之间关系的理解。
问的是,年轻人应该如何看待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
每一个问题,都宏大,又具体。
李向东收起了所有的伪装和技巧,只是用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回答。
他讲了红星厂的困境与新生。
讲了“昆仑”航发上,那些老一辈工程师不计得失的奉献。
讲了在雪域高原,那些普通工人用血肉之躯对抗天灾的壮举。
他讲得不快,声音沉稳。
渐渐的,苏晴父亲那锐利的眼神,慢慢变得柔和,再后来,化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苏晴的母亲端着切好的水果从厨房出来,悄悄对女儿比了一个放心的手势。
苏晴那颗一直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回了肚子里。
她看着坐在那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的李向东,眼底的光,比窗外的阳光还要明亮。
临走时,苏晴的父亲将他送到门口。
老人拍了拍他的肩膀。
“苏晴这孩子,从小就主意正。”
“她的眼光,我相信。”
“以后,常来。”
走出大院,李向东才发现,自己后背的衬衫,已经湿透了。
平静而温暖的日常,总是奢侈品。
这天晚上。
李丽华做了一桌子好菜,庆祝李向东“考察”顺利过关。
三人围坐在小小的饭桌前,聊着最近发生的趣事。
李丽华说着自己班上学生的糗事,逗得苏晴笑个不停。
李向东则是在规划着,等开春天气暖和了,把家里重新粉刷一遍,再给姐姐和苏晴,一人打一个大大的新书桌。
屋子里,灯光温暖,饭菜飘香。
所有的一切,都朝着最美好的方向发展。
就在这时。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毫无征兆地,划破了这片温馨。
叮铃铃——
叮铃铃——
那声音,尖锐,刺耳,像一把冰冷的锥子,狠狠扎进了这片暖融融的氛围里。
屋里的笑声,戛然而止。
李丽华离电话最近,她擦了擦手,起身接了起来。
“喂?您好,请问找哪位?”
电话那头,似乎只说了一句话。
李丽华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她的脸色,一点一点地,变得煞白。
她握着听筒的手,微微颤抖。
她没有说话,只是转过头,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眼神,看着李向东。
那眼神里,有担忧,有不舍,还有一丝深深的,无力感。
李向东的心,猛地一沉。
他缓缓放下手里的碗筷。
苏晴的动作,也停在了半空中,脸上的血色,同样在迅速褪去。
李丽华沉默地,将听筒递了过来。
李向东接过那冰冷的,还带着姐姐手心汗渍的听筒,放在了耳边。
一个熟悉到骨子里的,没有任何温度的声音,顺着电话线,传了过来。
“收拾一下。”
“老地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