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长白了他一眼,“二十七中童生,三十六中秀才的神通,在咱们大乾不算少。”
李善德略有尴尬道,“文启兄,前面的两句是什么?能否告知?”
“浩荡离愁白日霞,吟鞭东指即天涯。”
宋文启轻易地就将己亥杂诗念了出来。
“浩荡离愁白日霞,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李善德小声念了一遍,赞叹道,“这首诗莫不是再说我,我李善德虽是秀才之身,却多次科举无望,中不了举人,最后无奈通过自己的方式,为朝廷做事,呵护百姓。”
“好诗啊,好诗。”
镇长点点头,“也可以说是我,我曾经有幸去过京师,见识过那里的繁华,那里的朝霞,那时候我的意气风发,扬起马鞭以为天下之大,任我驰骋,我李为民终究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来,可时间一晃而过,过了天命之年,我却连个镇长都做不明白。”
“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苍生为百姓做些事情,就像是落花一样,腐败青春成泥,呵护繁花。”
“文启,非是有一把年纪的人,怕是做不出这种诗来,你是不是也有一颗为天下苍生的心呢?”
镇长一脸兴奋地看着宋文启,仿佛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道一样。
只要是汉人建立的王朝,就没有不在文风上使劲儿的。
别看眼前一个是镇长,一个只是他的幕僚,但是品诗、读诗都是他们的基本功。
甚至镇长还有个册子,每次出去打仗,都会写一写诗,让手下品鉴。
期间也流传出来几首,宋文启拜读之后,只觉得,诸如远看大山黑乎乎,近看之后傻大粗之类的句子,实在是有些反胃。
在大乾,一个文化人的影响力很高,不然也不至于宋文彬做了那么多恶心人的事情,大家还能忍让他。
镇长自己是个大老粗,但不代表他不尊重文化人。
“自然是了,我虽然种地,但也经常读书,大人莫非忘了,我也是一名大夫。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是么?”
因为大乾与宋文启穿越前所在的历史脉络不同,虽然生产力大致相当于宋明,但却并没有宋也没有明这两个王朝。
所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在这个时空却是没有的。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镇长反复拒绝宋文启的话,忍不住感慨道,“宰相调燮阴阳,医者调理血气,其术虽殊,其所以利济苍生一也,不错,不错。”
“文启兄大财,我一直以为你是懂得赚钱的商人,亦或是有些本事的农人,却忘了你也曾经是个读书人的事情了。”
“我准备回去之后,就给我那些同窗写信,让他们来玉皇镇教书育人。”李善德跟着说道,“之前我觉得玉皇镇民风彪悍,没有人愿意来,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了文启兄,咱们玉皇镇肯定会越来越好。”
“他们来晚了,可就不赶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