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启兄,不是那么回事儿,咱们玉皇镇文风不震,若是连科举维持秩序的差事都捞不到,咱们镇在兰陵的科举大事上,可就一点参与感都没有了。”
宋文启无奈道,“原来如此,说起文风,本镇确实不强,读书人多是宋文彬那种没啥正经本事的。”
“文启”
镇长可怜巴巴地看向宋文启。
宋文启平时没少帮镇长的大忙,甚至多次救他于水火之中。
但是这一次宋文启却没有帮他,而是对镇长劝道,“镇长,即便是去维持科举秩序,有点参与感,也难以掩盖本镇文风不振的事实,与其浪费时间在这方面,不如多花点心思在教育上。”
“教育兴盛则人才出,人才出又能反哺本镇的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如果是二十一世纪,人人有书读,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毕竟有国家兜底,再小的孩子都要接受义务教育。
但这个时代,读书是完全自费的。
绝大多数家庭,花钱读书,其实就是浪费钱,最后结果跟宋文彬没有多大的区别。
甚至因为读书破产的事情在这个时代,时有发生。
所以久而久之,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真的是谈读书色变。
“大人,文启兄说得没毛病,与其浪费时间做一些无用功,不如多建一些学堂,让孩子们去读书。”李善德狠狠地点了点头,“而且刚才文启兄有一点,没有提及,那就是读书人多了,科举出成绩了,自然而然的也就有人给您歌功颂德,您也就有机会往前更进一步了。”
“你们说的这些我都懂,可打造学堂,并不是花钱那么简单。”
“你们可能不知道,之前我为了给咱们乡造几处学堂,受了多大的委屈。”
提起过往,仿佛如同噩梦一般,镇长一边儿喝酒一边儿倒酸水,“我亲自去请那些秀才,他们说什么?说咱们玉皇镇,除了小商小贩,就是蛮横不讲理的刁民。”
“读书,读出来也是祸害。”
“现在这些先生太过于浮躁,教书完完全全考虑的是,能不能多培养几个童生,乃至秀才,一点师德都没有。”
“一点都没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
宋文启话音落下,镇长和李善德都是一愣。
尤其是李善德,读书人出身的他,咬着筷子,反复念叨着,“这首诗颇有意境,似乎是一首七言绝句?”
“不愧是读书人出身,反应就是快。”宋文启敬了一杯酒。
“我只是家贫无法继续科举,不代表我水平差。当初我在咱们兰陵也号称神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