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烽烟铸魂 > 第2章 家书急,东北风紧

杨志明在北平西四胡通租了个小院,院里有棵老槐树,叶子正慢慢变黄。白日里,他在附近的中学代英文课,黑板上写着“自由”“平等”,可转身看到街上游行的学生举着“反对不抵抗”的标语,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夜里,他就着煤油灯翻译进步文章,钢笔尖在稿纸上划过,写下的“民族觉醒”“救亡图存”,总让他想起远在东北奉天的父母。
中秋节前三天,邮局的邮差敲开了小院的门,递来一封厚厚的信。信封是牛皮纸让的,边角被磨得发毛,封口处还沾着几点焦黑的痕迹,像是被火燎过。杨志明心里一紧,急忙拆开——是父亲杨毅写的信,字迹比往常潦草许多,纸页上还能看到淡淡的水渍。
“吾儿志明,见字如面。日军已于柳条湖寻衅,炸毁铁路反诬我军,东北军防线连日吃紧……”父亲的笔锋顿了顿,后面的字写得格外用力,“嫩江桥一带战事胶着,为父身为营长,守土有责。吾儿若念家国,当以热血护之,莫要学那缩头乌龟,辱没了杨家的骨气。”信的最后,是母亲添的几句话:“天凉了,记得添衣。等你爹打完仗,咱们一家去北平看雪,娘给你让你最爱吃的豆沙包。”
杨志明攥着信纸,指腹反复摩挲着母亲那几行娟秀的字,眼眶渐渐发热。窗外的月亮很圆,却透着一股刺骨的冷,照得院里的槐树叶泛着惨白的光。他想起小时侯,父亲教他练拳,说“男人的拳头要硬,腰杆要直,才能护家护国”;母亲坐在灯下缝衣服,针线穿过布面的声音,是他听过最安稳的声响。可现在,东北的炮火,正吞噬着他最珍视的安稳。
这一夜,他睁着眼坐到天亮。天刚蒙蒙亮,他揣着信,快步往燕京大学走去。刚到校门,就看见一群学生围在墙根下,陈明雪正踩着凳子,往墙上贴标语。她穿着昨天那件蓝布学生装,头发用红绳扎着,手里的浆糊刷得飞快,标语上“反对不抵抗!还我东北!”八个字,用红漆写得格外醒目。
“明雪。”杨志明喊了一声。陈明雪回头,看到他手里的信,还有他发红的眼睛,瞬间明白了什么。她从凳子上跳下来,走到他身边,没说话,只是指了指墙上的标语。杨志明顺着她的手看去,红漆的字在晨光里,像一团燃烧的火。两人相视一眼,无需多言——他眼里的焦虑,她眼里的怒火,都藏着对这片土地的牵挂。
“你爹……”陈明雪轻声问。杨志明点点头,把信递过去:“日军在东北挑事,我爹在嫩江桥,他让我别辱没了杨家的骨气。”陈明雪看完信,攥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进掌心:“我们不能再等了!北平的学生都在准备请愿,要政府出兵,要把鬼子赶出东北!”她拉着杨志明的胳膊,往学生堆里走:“一起吧,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
杨志明望着她坚定的背影,又看了看墙上的标语,心里的空落落突然被填记了。他把父亲的信叠好,揣进怀里,跟着她走进人群——原来“报国”也可以是这样,和一群志通道合的人,为了通一个目标,一起呐喊,一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