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过去,营地里的变化在悄然发生。
军械营里,失败是常态。折断的刀条、裂开的弩臂、无法顺畅运作的弩机原型堆了一角。但成功的火花也开始闪现。
王师傅成功打出了第一把采用“覆土烧刃”法处理的夹钢腰刀。刀身依旧显得有些粗糙,但刃口经过精心淬火和打磨,寒光逼人。他亲自操刀,对着缴获的一副元军皮甲用力一劈,“嗤啦”一声,皮甲应声而破,刀口却只有轻微卷钝。
“成了!卫统领!您看!”老铁匠激动得满脸通红,捧着那柄刀如同捧着珍宝。
卫行接过刀,掂量了一下,又试斩了几下草席和木桩,手感虽不如现代军刀,但锋利度和破甲能力确实远超义军此前拥有的任何刀剑。
“好!王师傅,就按这个法子,优先给前锋队换装!尽快形成产量!”
“是!”
另一边,刘木匠的复合弩臂试验也取得了进展。虽然无法完全复制卫行的草图,但他借鉴其理念,对弩臂的形状和厚度分布进行了优化,试制出的新弩臂在同样拉力下,蓄能似乎有所提升,测试射程增加了近十步。这对于弓弩队而言,意味着更安全的攻击距离和更强的穿透力。
标准化和分工的推行则遇到了不少阻力。老匠人们习惯了一件兵器从头做到尾,对“专精一道”起初颇为排斥。但在卫行的坚持和陈令的协调下,初步的分工开始形成,虽然效率提升还不明显,但制作相同部件的确使得损坏后的更换和维修变得容易了一些。
小溪边的水轮还在建造中,但已经吸引了大量好奇的目光。
然而,所有这些进展,都比不上李彪工兵队那边的动静令人瞩目。
营地边缘特意划出了一块隔离区域,周围堆起了土墙。这里终日传来沉闷的爆炸声,黑烟阵阵,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磺味道。
卫行将最多的精力投入于此——火药的改良与应用。陈令先祖陈规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发明管形火器的人,被后人称为
“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家族的渊源,让陈令对火药军械的研究并不陌生,在卫行倾囊相授之下,陈令很快掌握现代制造火器的工艺流程。在这个普遍依靠经验模糊配比的时代,陈令对黑火药的精确配比(硝酸钾、硫磺、木炭)做出突破,严格秤量,寻找最佳比例。一次次试验,记录爆炸效果,调整研磨细度、混合方式,爆炸的威力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卫统领!您快来看!”这一日,李彪兴奋地冲进大帐,脸上黑一道白一道,却掩不住狂喜。
卫行赶到试验场。只见土墙内一片狼藉,一个新制作的厚陶罐(铁器珍贵,先用陶罐试验)被炸得粉碎,地上留下一个浅坑,周围的草靶被冲击波和预置的碎铁片撕得千疮百孔。
“威力比之前的‘铁火罐’大了至少三成!”李彪激动地比划着。
“而且按照您的意思,我们改进了引信,延时更稳定了些!”陈令也在一旁道。
卫行仔细观察着爆炸痕迹,点了点头:“还不够。陶罐易碎,破片杀伤不足。还是要想法子铸薄铁壳,内部不光填充火药,还要混入铁钉、碎瓷,增加杀伤。引信还要更可靠,要能控制在手中燃烧一段时间再投出,或者能用弩箭发射出去。”
他描述的,正是简易手榴弹(震天雷)和火箭(火药箭)的雏形。陈令听得眼睛发亮,连连点头。
“还有,我让你试的‘踏板弩’和‘地火雷’如何了?”卫行问。踏板弩是一种设置于地面的大型弩,可用脚力上弦,发射短矛般的巨箭,用于伏击和防御工事。地火雷则是埋设于地下的火药包,通过绊索或延迟引信引爆,是简易地雷。
“踏板弩的样机做好了,力道十足,百步内能洞穿鞑子的盾牌!就是上弦还是慢了点。地火雷……炸了几个,效果不错,就是埋设和触发还得琢磨,怕伤着自己人。”陈令汇报。
“好!继续改进!尤其是地火雷的触发机关,要确保安全。”卫行叮嘱道。这些大威力的防御性和伏击性武器,在未来的山林战斗中可能起到奇效。
与此同时,骑哨队的训练也初见成效。三十匹战马,挑选出的三十名机灵胆大的士兵,在何绵指派的老驿卒周河等人的指导下,已经能进行基本的队列骑行、快速通过复杂地形、以及简单的旗语和烟火信号传递。
卫行亲自教导他们现代军队的一些简易侦察技巧:如何利用地形隐蔽观察,如何估算敌军规模和兵种,如何快速准确地记录和回报信息。
这支小小的机动力量,虽然还不具备冲击力,却极大地扩展了义军的“视觉”和“听觉”范围。他们像幽灵一样穿梭在山林间,将更远方的情报不断带回营地。
这一日,数骑快马同时奔回,带来了至关重要的消息。
一骑来自西方:“报!卫统领!何绵队长派出的骚扰小队奏效!张弘正部前进速度明显减慢,频繁派出小队搜索山林,但其主力距我营地已不足三日路程!”
另一骑来自北方,带来了杨顺斥候队拼死送回的情报:“报!查明循州方向汉军情报!主将为降将王圭,兵力约一千二百,其中骑兵两百,步卒一千,多为原宋军降兵,战力普通,军纪涣散,但其携有攻城器械若干,行动迟缓,预计至少四日后方能抵达预定合围地点!”
最重要的消息来自南方,一名骑哨带着满身尘土和几处擦伤,激动地汇报:“报!卫统领!我们……我们找到畲族义军的联络人了!他们首领陈吊眼愿意见面一谈,约定于明日正午,在西南五十里外的‘鹰嘴涧’会面!”
所有线索在这一刻汇聚。
时间差已经创造出来,张弘正部被成功迟滞,王圭部行动缓慢。
而联合畲族义军的机会,就在眼前。
卫行猛地站起身,眼中精光爆射。
“时机到了!”他沉声道,“黄槐,点齐三十名最精锐的前锋,随我明日赴会鹰嘴涧!何绵,你带弓弩队精锐暗中随行,占据有利地形警戒。郭兴,留守营地,加快备战!赵茹,准备好我们要展示的‘礼物’——几把新打的刀,几张新弩,还有……两个效果最好的新式‘铁火罐’!”
“我们要让陈吊眼看看,给他信心。”卫行的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我们要让他看到,和我们联手,有多大的可能性能让张弘正那条元廷的恶狗,彻底葬在这岭南的青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