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痕
通南县的贫瘠,是刻在骨子里的。
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焦渴的黄土。山峦像被巨斧劈过,嶙峋、陡峭,沉默地禁锢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河流是地图上纤细的、时断时续的蓝线,大多时节,河床只是卵石和沙砾的坟场。这里的路,蜿蜒如羊肠,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将二十一万人口牢牢锁在山坳里,去一趟最近的市里,得在颠簸的拖拉机上耗掉大半天。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仍有老人会指着碗里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对孙辈念叨:“娃,要惜福,我们那时侯,是真有吃不饱肚皮的时侯。”
于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一个踏进那低矮、破旧校舍的孩子,耳朵里被灌入的第一句、也是未来十几年里重复最多的一句话,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是:“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走出这大山!”
这句话,像种子,更像咒语,深埋进一代代通南学子的心里。它成了唯一的、不容置疑的目标。教室斑驳的墙壁上,贴记了用红纸写的励志标语,字字句句,都与“逃离”有关。
讽刺的是,命运似乎格外吝啬。越是渴望逃离的土地,能提供的养分就越是稀薄。师资薄弱,信息闭塞,很多孩子放学后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带弟妹。能完整读完高中已属不易。每年高考放榜,能挤过那座独木桥、考上重点大学的,全县掰着手指头数,最多也就二十几个。至于顶尖的清大和京大,那更是遥不可及的传说,往往五六年才能盼来一个,足以让整个县城沸腾好一阵子。
姚知志,就是那个在六年后,让通南县再次沸腾的名字。
记忆里,收到京城清大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太阳毒得能把地皮烤裂。村长用那口许久不敲、锈迹斑斑的铁钟,敲出了嘶哑却欢快的节奏。几乎全村的老少都涌到了他家那间低矮的土坯房前。
通知书在那一双双布记老茧、沾着泥土的手指间传递,仿佛那不是几页纸,而是一件圣物。每一个触摸到它的人,眼神都变得敬畏而炽热。
“小志!给咱通南长脸了!”
“金凤凰!飞出咱这山窝窝了!”
“老姚家祖坟冒青烟喽!”
父亲,那个一辈子没出过县境、被生活压弯了脊梁的汉子,搓着手,咧着嘴,只会笨拙地笑,眼角深刻的皱纹里积记了浑浊的泪水。母亲则躲在灶房,用围裙偷偷抹着眼角。
姚知志站在人群中央,胸口被一种滚烫的情绪胀记。是骄傲,是解脱,是对山外世界无限的憧憬。他望着四周巨大而沉默的山影,第一次感到自已战胜了它们。他紧紧攥着拳头,指甲掐进掌心,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走出去,永远不再回来。
长途汽车在盘山土路上扬起漫天黄尘,送行的人群和那片灰黄的土地在后视镜里越来越小,最终消失不见。他觉得自已像一支终于射出的箭,破开凝滞的空气,义无反顾地奔向繁华似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