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明见面聊得非常顺利。
这位技术大牛虽然话不多,但句句切中要害。他对林悦提出的“乐高式”数字化平台理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听到林悦对中小商户痛点的深刻理解后,他眼里闪动着一种遇到知音的光芒。
两人在咖啡馆里聊了整整一个下午,从技术架构谈到商业模式,从市场定位谈到未来愿景。
李明最终同意,以技术合伙人和CTO的身份加入“破晓”,并以他的专利技术作价入股。
核心团队的第一块拼图,完成了!
林悦欣喜若狂。有了李明这座技术靠山,项目的可行性得到了质的飞跃。
但紧接着,一个更现实、更紧迫的问题摆在了面前:钱。
注册公司、租赁办公室、购买服务器、最重要的是——组建技术团队进行产品研发……这一切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且数额绝对不小。
林悦盘点了一下自己的积蓄,加上离职补偿金,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能支撑一段时间,但对于创业公司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她需要融资。需要天使投资。
接下来的几天,林悦拉着程远,开始疯狂地接触各种可能的投资渠道:程远认识的几个做投资的朋友、一些小型的天使投资社群、甚至还有一些创业咖啡举办的路演活动。
但过程并不顺利。
有的投资人一听是做To
B(对企业)的SaaS,还是面向“没什么钱”的中小企业,就直接摇头,认为市场教育成本高,付费意愿弱,商业模式想象空间有限。
有的投资人虽然感兴趣,但一听说团队刚刚组建,产品还在概念阶段,就连连摆手,表示风险太大,希望等你们有了demo(演示原型)甚至初步收入再说。
还有的投资人,则对林悦这位“年仅28岁、刚被大公司排挤出来”的女性创始人能力表示怀疑,问题尖锐而充满偏见。
一连串的碰壁,让林悦和程远都有些沮丧。
“妈的,这帮孙子,根本看不懂我们的价值!”从一场失败的路演出来,程远忍不住骂道。
林悦虽然也失望,但还保持着冷静:“不能怪他们,投资人的风险偏好不同。我们的模式确实比较新,需要更有耐心和远见的投资人。”
话虽如此,但时间不等人。每过去一天,她的资金就在减少,而竞争对手出现的可能性就在增加。
这天,程远打听到一个消息:国内一家颇具声望的风投机构——“启明资本”,正在举办一场小范围的、专注于早期项目的闭门交流酒会。据说他们的合伙人赵敏眼光独到,尤其关注产业互联网领域。
“这是个机会!”程远很兴奋,“我托了好多关系才搞到一张邀请函!悦姐,就看你的了!”
酒会当晚。
林悦穿上了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蓝色西装套裙,既显专业又不失优雅。她没有准备厚厚的商业计划书,只带了一份精简到极致的项目概要和一个充满自信的自己。
酒会气氛轻松,但林悦知道,这里的每一句交谈都可能蕴含着机会。她没有急于去寻找赵敏,而是先礼貌地和其他几位创业者、投资人交谈,倾听他们的项目,也适时地介绍一下自己的“破晓”,观察他们的反应。
很快,她在人群中央看到了众星捧月般的赵敏。
赵敏大约三十五六岁,利落的短发,穿着设计感很强的西装,眼神锐利,说话语速很快,逻辑清晰,气场强大。
她正在听一个年轻人
pitching(推销)他的区块链项目,时不时抛出几个一针见血的问题,问得对方有些招架不住。
林悦没有贸然上前打断,而是耐心地在一旁等待,同时观察着赵敏的提问风格和关注点。
终于,那个年轻人有些沮丧地离开了。赵敏身边暂时空了下来,她端起一杯香槟,微微抿了一口,目光随意地扫过会场。
林悦知道,机会来了。
她调整了一下呼吸,脸上露出从容的微笑,端着一杯苏打水,自然地走了过去。
“赵总您好,冒昧打扰。我是林悦,‘破晓’项目的创始人。”她递上自己的名片,自我介绍简洁有力。
赵敏接过名片,看了一眼,目光带着审视:“林悦?名字有点耳熟。科维集团之前那个‘星辰’项目,是你做的?”
林悦心中一惊,没想到赵敏居然知道她!她保持镇定,点头道:“是的,赵总。之前负责‘星辰’的落地执行。”
“做得不错。”赵敏淡淡评价了一句,但没再多问科维的事,显然她对过去式不感兴趣,直接切入正题,“‘破晓’?说说看,是什么项目?”
林悦精神一振,她知道接下来每一句话都至关重要。
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急于罗列市场数据和技术参数,而是看着赵敏的眼睛,问了一个问题:
“赵总,您平时会去家门口的那些小超市、理发店、或者烘焙店吗?”
赵敏挑了挑眉,似乎对这个开场白有些意外,但还是回答:“偶尔会。怎么了?”
“那您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店的老板,很多时候还在用本子记账,或者用着非常老旧、难以使用的软件?他们很想了解今天哪种商品卖得最好,哪个会员很久没来了,但却很难得到这些简单的数据?”
赵敏的目光微微闪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示意她继续。
林悦用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中小商户的经营困境和数字化渴望,然后才引出“破晓”的解决方案——那个“乐高式”的、灵活且低成本的数字化底座。
她讲的是“需求”,是“痛点”,是“价值”,而不是枯燥的技术和功能。
在整个过程中,她始终自信从容,眼神明亮,充满了对自身项目的热爱和信念。
赵敏听得很认真,期间没有打断一次。
直到林悦讲完,她才缓缓开口,问出了第一个问题:“市场规模足够大,痛点也真实存在。但你怎么证明,他们愿意为你描述的价值付费?或者说,你如何跨越他们‘不愿为软件付大钱’这个鸿沟?”
这个问题直击核心!也是之前很多投资人质疑的重点。
林悦早已准备好答案,她不慌不忙地回答:
“第一,我们不卖软件,我们卖‘服务’,按月和模块付费,初始成本极低,试错风险几乎为零。第二,我们不追求单客户高收费,而是追求海量客户的规模化覆盖。只要产品足够好,能真正帮他们多赚钱或者省成本,哪怕每月只收几百块钱,乘以百万级的企业数量,也是巨大的市场。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旦他们用了我们的平台,形成了数据和流程依赖,迁移成本会非常高,壁垒自然形成。”
赵敏不置可否,继续问第二个问题:“技术实现难度?”
“我的技术合伙人,李明,他拥有一项核心专利架构,可以解决最关键的技术难题。这是他之前的研究成果和简历。”林悦适时地递上李明的简介,言简意赅,但分量十足。
赵敏快速扫了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显然,她是知道李明这个名字在技术圈的分量的。
她沉吟了片刻,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现在?”
林悦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
她看着赵敏,目光坦诚而坚定:“因为我从大公司来,我深知传统模式的笨重和高成本,我知道中小企业需要什么。也因为我刚离开大公司,我一无所有,所以毫无退路,只能全力以赴,把这件事做成。现在,是因为技术已经成熟,市场痛点已经凸显,而我,准备好了。”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诚和决心。
赵敏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美丽却透着超乎年龄的沉稳和力量的女孩,沉默了足足十几秒。
然后,她从手包里拿出一张自己的名片,递给了林悦。
“明天上午十点,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带上你更详细的资料。”
她的语气依然平静,但眼神里已经多了几分赏识和兴趣。
林悦强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接过名片:“好的!谢谢赵总!明天上午十点,我一定准时到!”
赵敏微微点头,然后转身走向另一位等着和她说话的人。
林悦站在原地,手里紧紧攥着那张看似普通却重若千钧的名片。
窗外夜色正浓,但她仿佛已经看到了“破晓”的第一缕投资曙光。
绝境之中,她终于,抓住了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