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村的废墟之上,沉寂被彻底打破,一种压抑许久后爆发的、充满力量的热气腾腾弥漫开来。
周望舒的规划迅速变成了现实。
沈母和陈月茜亲自出马,带着几个精壮且口风极严的村中汉子,拿着周望舒列出的、条理清晰、项目明确、甚至预估了采购量和价格区间的清单,兵分数路。
镇上最大的木料行掌柜,起初看着这群衣着破旧的村民,眼神带着惯常的倨傲,但当沈母沉稳地递上清单,上面清晰列明了所需梁柱、椽木、板材的尺寸、种类和数量,甚至标注了不同等级木材的可接受价格浮动范围时,掌柜脸上的倨傲变成了惊愕。
更令他心头一跳的是,对方并未纠缠于零散采购的琐碎价格,而是直接提出大宗长期供货的意向,并暗示若能给予优惠,后续重建所需的大量门窗、家具用材也在此定点采购。
“掌柜的,知府大人刚刚到任,最关心的就是治下流民安置、村落重建,我们大河村得了大人一点眷顾,第一批重建,这工期可是耽误不起啊。”
陈月茜在一旁适时开口,语气平淡,却将“知府大人”、“第一批”、“工期”几个词咬得格外清晰。掌柜的额角渗出细汗,知府衙门刚发下的鼓励商户支持重建的公文瞬间浮上心头,那点抬价的心思顿时烟消云散。
同样的场景在砖窑、瓦厂、铁匠铺、粮行、牲畜市场接连上演。
周望舒那份超越时代的、将需求标准化、清单化、并巧妙利用官府政策导向的采购策略,加上沈母、陈月茜等人旧日历练出的沉稳气度和谈判手腕,以及手中真金白银的硬通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如破竹的力量。
他们甚至直接找到了负责灾后重建物资调拨的府衙小吏,周望舒亲自出面,将一份措辞恭敬、条理清晰、详述大河村重建规划及所需官府协调事项的文书递了上去,她言语恳切,处处以“配合知府大人恢复民生大计”为出发点,暗示若能行些方便,大河村愿为重建之样板。
那小吏看着文书上清秀却隐含风骨的字迹,听着眼前这年轻妇人滴水不漏的言辞,再掂量着对方悄然递来的一小锭沉甸甸、成色极好的银子,以及知府大人确实私下提过要树个重建典型的口风,脸上的官腔瞬间化作了笑容,公文批得格外爽快,甚至主动告知了几处可免税快速通关的府城货栈信息。
木材、青砖、瓦片如长龙般被牛车、骡车络绎不绝地运回。
崭新的铁犁头、锄头在阳光下闪着冷硬的光,粮仓里堆满了饱满的谷种,几头健壮的黄牛被牵进临时搭建的牛棚,成桶的糯米浆和石灰混合着,散发出特有的、带着希望气息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