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逆流茉梨 > 第6章
(2023年
深秋
北京
X大
校企合作项目组会议室)
投影仪的光在幕布上投出清晰的乡村学校航拍图:土黄色的操场、斑驳的教学楼外墙、角落里堆放的旧课桌椅,与屏幕下方“智慧教育终端方案”的标题形成刺眼对比。韩教授坐在主位,手指点着幕布上的某个红点:“这是我们第一个试点,涞水县的青山小学,全校只有12个学生,3个老师,最远的孩子要走两小时山路上学。”
会议室里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姬茉梨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攥着一支笔,目光紧紧盯着那张航拍图——图里的景象,让她想起奶奶说过的“五九年的苦日子”,也想起高二时那份公益简报里的画面。原来那些遥远的“匮乏”,真的以这样具体的模样,存在于这片土地上。
“现在,我们的核心问题是成本。”韩教授的声音拉回她的思绪,“乡村学校经费有限,终端设备单价必须控制在五百元以内,还要适配山区不稳定的网络。”
话音刚落,项目组里就响起小声议论:“五百?这连块好点的芯片都买不起吧?”“边缘计算模块要是简化了,延迟肯定会超标的!”
乔阳皱着眉,手指在笔记本上飞快画着电路图:“要不试试用二手工业级芯片?我之前在电子市场看到过一批库存货,性能足够,价格只要全新的三分之一。”
“不行。”姬茉梨突然开口,声音清晰地盖过议论声,“二手芯片稳定性没保障,山区维修不便,出问题会影响教学。”她推了推面前的草稿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参数计算,“我查过资料,国产的RISC-V架构芯片有入门款,单价能压到一百二,再用开源系统精简算法,把非必要功能砍掉,硬件成本能控制在四百五以内。”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韩教授拿起她的草稿纸,仔细看了一会儿,眼里露出赞许:“思路可行,但算法精简会影响功能完整性,比如实时互动模块……”
“可以分优先级。”姬茉梨接着说,指尖点在草稿纸上的某行字,“先保证课件播放、作业提交这些基础功能,实时互动用异步留言替代,等后续经费到位再升级。山区孩子需要的是‘有’,再追求‘好’。”
这话像一颗石子,砸中了在场所有人。乔阳抬头看她,眼神里多了几分不一样的东西——不再只是对“大神”的佩服,还有一种对目标的共鸣。韩教授放下草稿纸,拍了拍手:“就按这个方向推进!姬茉梨负责算法优化,乔阳跟进硬件采购和调试,两周后出原型机!”
(2023年

北京
X大
实验室/清江市人民医院)
接下来的两周,实验室成了姬茉梨和乔阳的“战场”。白天,他们对着电路板调试芯片,对着电脑屏幕优化代码,常常忘了吃饭;晚上,实验室的灯亮到后半夜,机箱的嗡鸣声里,夹杂着他们偶尔的争论和突然的顿悟。
乔阳性子急,好几次为了赶进度想简化测试步骤,都被姬茉梨拦了下来:“必须测满七十二小时稳定性,山区环境比实验室复杂十倍。”她说话时语气依旧清冷,但会递给他一杯热咖啡,“别急,我陪你一起测。”
乔阳看着她眼底的红血丝,接过咖啡,忽然笑了:“姬大神,你是不是怕我搞砸啊?”
姬茉梨没说话,只是转头看向屏幕上的代码,嘴角却悄悄勾了一下。这是她来北京后,第一次在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上,感受到“并肩”的意义——不是一个人筑起堡垒抵御世界,而是有人和你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往前冲。
进度推进得很顺利,可家里的电话,却成了姬茉梨心里的牵挂。每天晚上,她都会给父亲打个电话,问奶奶的情况。父亲的声音总是带着疲惫,却总说“没事,你奶奶今天能吃小半碗粥了”“刘阿姨帮着擦了身,精神好多了”。
直到那个周末,她接到刘阿姨的电话,才知道真相——奶奶其实一直没胃口,夜里总咳嗽,医生建议转去省会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可父亲怕影响她,一直瞒着。
姬茉梨握着手机,站在实验室的窗边,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心里又酸又涩。她想立刻回家,可手里的代码还没调试完,原型机下周就要测试。乔阳看到她脸色不对,走过来轻声问:“怎么了?奶奶那边出问题了?”
姬茉梨点点头,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哽咽:“我想回去,可项目……”
“你先回去。”乔阳打断她,把她手里的笔记本电脑接过来,“代码我帮你调试,硬件这边我也能搞定。你放心,原型机不会耽误的。”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你奶奶更需要你,这里有我呢。”
那天晚上,姬茉梨买了最早一班高铁票回清江。临走前,她把写满算法要点的笔记本交给乔阳,又把那个装着茉莉花苞的瓶子放在他桌上:“这个……帮我照看一下。”
乔阳接过笔记本,又看了眼那个瓶子,认真地点点头:“放心,我会的。”
(2023年
冬末
清江市
省会医院)
姬茉梨在医院陪了奶奶半个月。她帮奶奶擦身、喂饭、读报纸,晚上就睡在病床边的折叠床上。奶奶的精神渐渐好了些,有时会拉着她的手,看她在手机上查项目资料:“小梨,别总为我操心,你的事也重要。”
“奶奶,您就是我最重要的事。”姬茉梨把脸贴在奶奶手上,感受着老人掌心的温度。她还发现,父亲和刘阿姨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父亲不再总皱着眉,会主动帮刘阿姨拎东西;刘阿姨也不再刻意讨好,说话时多了几分自然的关心。原来,隔阂在亲情和苦难面前,真的会慢慢消融。
奶奶复查结果出来那天,医生说情况稳定,可以回家休养了。姬茉梨松了口气,当天就买了回北京的票。临走前,奶奶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小布包,递给她:“这里面是我攒的一些钱,不多,你拿着……在北京别太省,照顾好自己。”
姬茉梨看着那个绣着茉莉花的布包,眼泪差点掉下来。她知道,这是奶奶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养老钱。她推回去:“奶奶,我有钱,奖学金够花。您留着自己用。”
“拿着!”奶奶的语气很坚定,“这是奶奶的心意。你去做你想做的事,奶奶支持你。”
(2024年

北京
X大
实验室/涞水县青山小学)
回到北京,姬茉梨一进实验室,就看到乔阳举着一个巴掌大的设备朝她跑过来:“姬大神!原型机成了!你看,开机只要十秒,播放课件一点不卡!”
她接过那个外壳有些粗糙(是乔阳用3D打印的)的终端,指尖触到冰凉的机身,心里却暖暖的。屏幕亮起,显示出简洁的界面——有“课件库”“作业箱”“留言板”三个板块,都是她和乔阳反复讨论后确定的基础功能。
“稳定性测了吗?”她问。
“测了!七十二小时没断过线!”乔阳递过一份测试报告,上面的数据清清楚楚,“成本也控制住了,四百三十八块,比预期还低!”
两周后,韩教授带着姬茉梨、乔阳和项目组,一起去了涞水县青山小学。当他们把十台终端设备搬进教室时,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围着设备叽叽喳喳。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地碰了碰屏幕,小声问:“姐姐,这个能看北京的课吗?”
姬茉梨蹲下来,笑着点头:“能啊,以后你们就能跟北京的老师学画画、学英语了。”
那天下午,他们教孩子们用终端播放课件,教老师上传作业。看着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姬茉梨忽然明白,自己一直追求的“远方”,不只是离开清江,更是用自己的力量,给更多人带去“远方”的可能——就像奶奶说的“活着的味道”,不只是自己好好活着,更是把生机带给别人。
返程的路上,乔阳坐在她旁边,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忽然说:“姬茉梨,以后我们可以把这个项目推广到更多山区学校。”
姬茉梨转头看他,阳光洒在他脸上,带着少年人的热血和真诚。她想起小院里的茉莉,想起奶奶的布包,想起实验室里的日夜,轻轻点了点头:“好。”
车窗外,春天的风已经吹绿了田野。姬茉梨知道,她的根系早已不只是扎在清江的泥土里——一边是家人的牵挂,一边是并肩的伙伴,一边是远方的期待。这些根系,正带着她,朝着更明亮的地方生长。而那个装着茉莉花苞的瓶子,此刻就放在她的包里,枯槁的花苞间,已经冒出了一点嫩绿的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