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开局收音机厂,你让我造相控阵? > 第7章 长痛不如短痛

第二天下午两点,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各科室主任齐刷刷的坐在长条桌旁,神色各异。
有人翻着手里的笔记本,有人低头抽烟,整个会议室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
林涛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材料。
他环视了一圈,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了片刻。
“同志们,今天召集大家来,是要讨论一个重要问题。”
林涛在主位上坐下,声音平稳但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我们厂要进行全面的体制改革。”
“林厂长,改革这个词听起来很吓人啊,咱们厂现在不是好好的吗?”
人事科的马科长率先开口,他是个五十岁出头的瘦高个子,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
去年亏损10万,今年前三个月又亏损了4万,这叫好好的?”
林涛翻开手中的材料。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的响着。
“林厂长,亏损是有客观原因的,原材料涨价,设备老化,这些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生产科的老刘咳嗽了一声。
“客观原因确实存在,但主观原因更严重。”
林涛站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写字。
“我们厂现在有三百一十二人,其中生产工人只有一百八十人,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却有一百三十二人。”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这组数字,粉笔在黑板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这是什么概念?平均每一点五个生产工人,就要养活一个管理人员。”
林涛转过身,面对着众人。
“其他厂子是什么情况?上海无线电厂,三比一的比例,天津收音机厂,四比一的比例。”
会议室里开始有人窃窃私语,几个科室主任脸色都有些不好看。
“林厂长,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马科长的声音提高了几分。
“我们管理人员也是为了厂子好,难道我们就不该吃饭了?”
“我没说不该吃饭,但要看你们干了什么活。”
林涛的语气很平静,但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钉在人心里。
“人事科八个人,整天处理的无非是考勤、调动、档案这些事情,生产科十二个人,每天的工作就是统计产量,传达指令。”
他走回座位,从文件夹里拿出一张纸。
“这是我这几天统计的各科室工作量,大家可以看看。”
林涛把纸递给马科长,马科长接过来看了看,脸色变得更难看了。
“从下个月开始,我们要实行新的人员配置。”
林涛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各科室要精简人员,多余的管理人员转到生产岗位。”
“不行!”
马科长猛的站起身,眼镜差点掉下来。
“林厂长,我们这些人都是有文化的,让我们去车间干活,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有文化更好,说明学东西快。”
林涛毫不退让。
“现在是1979年,不是1959年,光有文化不会干活是不行的。”
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几个科室主任的脸色都很难看。
“林厂长,你这是要砸我们的饭碗啊!”
生产科的老刘也站了起来,声音都有些颤抖。
“我不是要砸饭碗,我是要让大家的饭碗更结实。”
林涛站起身,走到窗边。
外面的天空灰蒙蒙的,远处的烟囱冒着黑烟。
“你们知道现在一线工人的工资是多少吗?”
没有人回答。
“四十二块钱。”
林涛转过身。
“而你们这些管理人员的工资是多少?六十五块钱。凭什么?”
“凭我们的学历,凭我们的资历!”
马科长的声音有些尖锐。
“学历和资历能创造价值吗?”
林涛走回座位。
“是工人们在车间里组装收音机,还是你们在办公室里计算数据?”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只有挂钟的滴答声在回荡。
“从下个月开始,我们实行新的工资制度。”
林涛翻开另一页材料。
“基础工资加绩效工资,所有人的基础工资都是二十八块钱,剩下的收入看你们的工作表现。”
这句话像炸雷一样在会议室里炸开,几个科室主任的脸色都变了。
“这不可能!”
马科长的声音都有些走调。
“工资制度是国家规定的,你一个厂长说改就改?”
“国家现在鼓励改革,鼓励创新。”
林涛的语气很平静。
“我们这是响应国家号召,有什么不可以的?”
他在心里默默询问红星:“这样的改革方案,在法律上有没有问题?”
“经分析,当前改革方案符合1979年国家政策导向,建议以试点形式实施,可规避政策风险。”
“这个方案我们先试行三个月,看看效果如何。”
林涛心里有了底,继续说道。
“试行三个月?”
财务科的小赵有些紧张。
“林厂长,这样搞下去,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
“出了问题我负责。”
林涛的语气很坚定。
“但如果不改革,我们厂子迟早要倒闭。”
会议室里的气氛依然紧张,但已经没有人再直接反对了。
“具体怎么实施?”
生产科的老刘问道。
“很简单。”
林涛在黑板上又写了几个字。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生产工人按照产量和质量计算绩效,管理人员按照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计算绩效。”
他放下粉笔,转身面对众人。
“那我们这些老同志怎么办?”
马科长的声音有些无奈。
“年纪大了,手脚不灵便,真的干不动了。”
“可以申请内退,或者转到适合的岗位。”
林涛的语气缓和了一些。
“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老同志吃亏。”
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直到下午四点才结束。
各科室主任陆续离开,脸色都不太好看。
“涛哥,这样搞会不会太激进了?”
王红林走到林涛身边,压低声音说。
“不激进不行。”
林涛收拾着桌上的材料。
“温水煮青蛙,慢慢死,大火快炒,还有活路。”
夜晚的厂区里一片寂静,只有几扇窗户还亮着灯。
林涛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桌上摆着一杯已经凉了的茶水。
他闭上眼睛,在心里询问红星:“这样的改革方案,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综合分析显示,改革成功概率为78,主要风险在于人员抵触情绪和政策变化。建议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林涛睁开眼睛,看着窗外的夜色。
远处的路灯发出昏黄的光,几只野猫在垃圾桶旁觅食。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