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哐——!”一声震耳欲聋的锣响,撕裂了考场的寂静!
“肃静!发卷!”一个洪亮的声音喝道。
王明远精神一振,立刻挺直了背脊。
只见几个衙役捧着高高的、用黄纸封好的卷子,开始按号舍顺序逐一发放。
与此同时,一个穿着青色官袍、身形清瘦、面皮黝黑的中年男子,在几个随从的簇拥下,背着手,迈着方步,开始在考棚间的通道上缓缓巡视。
他目光锐利,像鹰隼般扫过一个个号舍里的考生,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想必这就是咸宁县令了。
王明远不敢多看,只飞快地瞥了一眼便低下头。
很快,一张散发着淡淡墨香和纸张特有气息的卷子,被衙役放到了王明远面的简易木板上。
王明远定了定神,目光如扫描般快速掠过整张卷子。
卷面上的题目清晰地映入眼帘:
第一题:经义题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要求:阐释此句精义,并论君子当如何于日常践行此道?
此题考察对经典格言的理解深度与具体实践阐发能力,要求考生将抽象道理转化为可操作的修身准则。
第二题:经义题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要求:何谓“独善其身”?何以“兼济天下”?二者关系如何?
此题考察对儒家处世哲学的辩证理解与逻辑阐述能力,需清晰界定概念并阐明其内在统一性。
第三题:经义题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要求:此“道”与“民为贵”之思想可有相通?治国者当如何行此“道”?
此题上升了难度,更考验考生的能力。需要极具思辨性,要求辨析孟子民本思想与治国之道的关联,并引申出切实可行的为政方略。
第四题:策论题
“本县乡间,多有因田埂地界、水源灌溉之争而致斗殴诉讼者,耗财伤情,贻害乡里。试问何以化解?”
此题直指地方治理的核心难题,考察考生针对具体民生问题的解决能力,需提出兼具可行性与实效性的方案。
第五题:诗赋题
“以‘春耕’为题,赋七言绝句一首,须合平仄,韵脚自定。”
此题虽保留“春耕”情境,但提升为七言绝句,对格律掌握与意象凝练能力要求更高,需在二十八字内展现生动画面与农本情怀。
王明远的目光在那道关于“得道多助”与“民为贵”的难题上停留了片刻,眉头微蹙。
此题将孟子两处重要思想并置,要求揭示其内在联系并导出治国之道,稍有不慎便可能流于空泛。
他又扫了一眼“春耕”的诗题,心中稍安。这题目接地气,倒是不难发挥。
他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所有的紧张、杂念都已褪去,只剩下如古井般的沉静和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