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沐清的笔,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
这篇刊登在省报重要版面的深度报道,标题就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冲击力——《“安平模式”的诞生:一个贫困县的绿色突围之路》。
文章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政绩,而是用了最
stark的对比。
开篇就是两张照片,一张是刘振华时期,工业园区那条泛着黑色油光、漂浮着死鱼的臭水沟。另一张,是如今清澈见底,两岸种满绿植的生态渠。
文字像冰冷的刀锋,剖开了安平县血淋淋的过去。
“当gdp的数字成为唯一的图腾,黑色的污水便会扼住人民的咽喉。刘振华的‘增长’,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为代价,是在安平的土地上,挖掘一口通往地狱的毒井。”
笔锋一转,又带着滚烫的温度。
“什么是发展?韩萧和新一届安平县领导班子给出了答案。发展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村民脸上质朴的笑容,是滞销蜜桔变成真金白银的喜悦,是孩子们敢于在河边嬉戏的勇气。”
文章没有将韩萧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神。
它把他放在了“人民”这个宏大的背景板上。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从红山镇的直播带货,到石头村的“投资投劳”修路,再到如今将废弃工业园改造成农产品物流中心,核心逻辑被苏沐清一针见血地提炼出来——“发展的权力,回归于人民;发展的成果,分享于人民。”
这已经不是一篇新闻报道。
这是一篇格局宏大,引人深思的政论。
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在云州市委市政府,炸开了滔天巨浪。
云州市委,常委会议室。
巨大的椭圆形会议桌旁,坐着这座城市最有权势的一群人。
气氛有些凝重。
每个人面前,都摊开着一份今天的《省报》,头版那篇关于安平县的报道,被红笔圈画得满满当当。
市长赵立华,一个五十出头,眼神锐利,作风强硬的改革派,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
“都看过了吧?谈谈看法。”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
谁都清楚,市长和市委书记在发展路线上一直有分歧。赵立华主张“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追求高质量发展;而市委书记魏健成则更强调“稳定压倒一切”,认为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现在,安平县这个“安平模式”,简直就是照着赵立华的思路量身定做的样板,还是个大获成功的样板。
“我先说两句。”
一个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清了清嗓子,试图打破沉默。
“安平县的工作,确实有亮点。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一个扶贫办的代主任,能有多大的能量?背后是不是县委书记李建国在主导?媒体嘛,总喜欢抓一些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我们还是要客观看待。”
这话说的很圆滑,既肯定了成绩,又暗示了这可能是个别现象,不具备普遍性。
魏健成书记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赵立华的嘴角,却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客观看待?好啊。”
他拿起报纸,啪地一声轻拍在桌上。
“这篇文章里提到的数据,我让秘书核实过了。红山镇的蜜桔销售额,石头村的修路成本,还有现在那个农产品物流中心的投资和用工情况,每一个数字都准确无误!”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变得凌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