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授在圈子里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儿童心理创伤的独到见解而闻名。牧司礼向她寻求帮助,并斟酌着用词,隐晦地提到了乖乖身上发生的一些“奇特反应”,以及他自己偶尔产生的“模糊感应”。
苏教授听罢,目光如炬地打量着牧司礼,她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讶或不屑,反而流露出一丝深思。
“牧先生,您所描述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并非没有先例。”苏教授缓缓开口,她的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在极度亲密、情感连接深厚的个体之间,尤其是一方离世而另一方情绪波动剧烈时,有时会产生一种被称为‘心电感应’或‘共情显化’的现象。这并非迷信,而是人类大脑与潜意识在特殊状态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或情感投射。而在儿童身上,由于他们心智更为纯粹,对外界的感知常常比成人更为敏锐和直接。”
牧司礼的心跳漏了一拍。他知道,苏教授所说的,正是他一直在试图验证的。
“您说的所谓‘感应’,很可能就是您潜意识中对逝去亲人强烈思念的投射,而孩子,则成为了这种思念能够具象化的一个‘介质’。”苏教授继续解释道,“至于您所感受到的‘物理现象’,这在极少数案例中确实有所提及,但这通常与情绪能量的高度集中有关。可以理解为,您与她之间未了的心愿和深沉的爱,凝聚成了某种强大的‘能量场’。”
“那么…她真的还在吗?”牧司礼忍不住追问,眼中充满了渴望。
苏教授微微一笑,眼神慈祥而睿智:“牧先生,‘还在’的定义很广。从心理学角度,她活在您和孩子的记忆里,活在你们的情感链接中。从更广阔的维度看,我相信,爱与执念是超越生死的强大力量,它能够让灵魂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陪伴。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亲人离世后,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存在’。这种存在,往往是逝者对生者最深沉的守护,也是生者对逝者最真挚的思念。”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为郑重:“所以,牧先生,如果您能感受到她的存在,那是因为您足够爱她,也足够思念她。而更重要的是,她也带着同样的爱与执念,守护着您和孩子。这种爱,就是她存在的强大信念,也是维持这份连接的能量。”
牧司礼的心颤抖起来。苏教授的话,仿佛一道光,照亮了他心中所有的疑惑和痛苦。他一直以来将这份感应视为他思念过度产生的幻觉,甚至为此感到自责。但他现在明白了,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病态,而是柒柒的回应,是他们之间爱的延续。
“那我该如何……更清晰地与她沟通?”牧司礼几乎是迫不及待地问道。
苏教授看着他,眼神中充满了理解:“放松,敞开心扉。去感受,而不是去强求。您可以用您自己的方式,与她对话,倾诉。当您的内心足够平静,对她的爱足够真挚时,您会发现,这种连接会变得更自然,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