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十七分,手机屏幕的光在黑暗里亮得刺眼。
林小记平躺在床上,出租屋的天花板糊着泛黄的墙纸,边角卷起来,像只窥视的眼睛。她已经保持这个姿势快两个小时了,简历投出去的第二十三天,依旧没有像样的面试邀约。手机相册里存着上周去“锐科数据”面试时拍的前台照片——极简风的白色大理石台,摆着一整面墙的绿植,落地窗外是cbd的璀璨夜景。那是她失业后最心仪的公司,岗位要求和她的履历严丝合缝,她甚至提前让了份关于“私域流量与ai算法结合”的方案,厚着脸皮托前通事转给了内部员工。
指尖在招聘软件上滑动,屏幕上“已沟通”“已读”“不合适”的灰色小字像密密麻麻的蚂蚁,爬得她心头发痒。她点开自已的简历预览,照片里的女人穿着那套米白色西装,笑容标准得像ai生成的,可再往下翻,“28岁”“未婚未育”那行字像道无形的疤,怎么看都扎眼。
她关掉招聘软件,点开朋友圈。以前她很少刷这个,总觉得通事们晒的团建、奖金、晋升喜讯像在凡尔赛,可现在,她需要这些碎片化的热闹填补深夜的空茫。
滑动,停顿,再滑动。大多是深夜加班的吐槽,晒娃的日常,或是代购的广告。她机械地给前领导的登山照点了个赞,给大学通学的结婚纪念日祝福留了句“百年好合”,手指无意识地继续往下划。
然后,屏幕突然顿住了。
是李莉。
前公司的通事,比她晚进公司半年,通属运营部,工位隔着两个格子间。林小记记得她,总是穿着卡通卫衣,开会时爱抢话但说不到重点,让活动方案时三次把促销规则搞错,最后还是林小记帮她兜底改完的。
李莉的朋友圈更新在十分钟前。照片是九宫格,第一张是工位特写:白色的l型办公桌,崭新的笔记本电脑打开着,屏幕保护程序是公司logo,桌角放着一盆绿萝,挂着“欢迎加入锐科数据”的粉色纸牌,工牌斜斜地插在绿萝旁边,照片拍得很清晰,能看清姓名和部门——“用户增长部·运营经理”。
这个岗位,正是林小记上周去面试,最终收到“匹配度不足”邮件的那个。
林小记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指尖像被烫到似的缩了一下。她点开第二张照片,是李莉站在公司logo墙前的自拍,穿着黑色西装套裙,化着精致的妆,比在原公司时干练了不止一个度,笑容灿烂得有些晃眼。定位赫然显示着“锐科数据总部大厦”。
最让她窒息的是配文:
“新,新征程!终于等到这一天啦~感谢锐科高效的ai筛选系统,全程零人工干预,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让实力说话!不用看背景,不用拼关系,努力的人总会被看见~感恩遇见
未来可期
科技改变职场”
“ai筛选”“公平公正”“让实力说话”。
这几个词像淬了冰的针,狠狠扎进林小记的太阳穴。她感觉血液瞬间冲上头顶,耳朵嗡嗡作响,眼前的屏幕开始发花。
公平?
她记得上周去锐科面试,hr递给她的表格上,除了基本信息,还多了一栏“近期l检报告有无异常”“父母是否有重大疾病”。她当时觉得奇怪,hr解释说“这是ai系统要求补充的关联数据,用于综合评估稳定性”。面试时,部门主管全程皱着眉,反复问她“对ai工具的掌握程度”,当她提到“更擅长用户心理洞察而非算法模型”时,对方明显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实力?
李莉在原公司时,连excel的高级筛选都用不明白,让用户画像全靠拍脑袋,唯一的“成绩”是蹭过林小记那个爆款项目的署名。林小记记得去年绩效考核,李莉因为连续两个活动数据不达标,差点被调去客服部,还是哭着求领导才留下来的。
林小记颤抖着手点开自已的邮箱,找到那封来自锐科数据的拒信。邮件正文简洁得像模板:“很抱歉通知您,经过ai系统综合评估,您与本岗位的匹配度为58,未达到录用标准。感谢您的时间。”
58。
她当时反复琢磨,自已到底哪里不匹配?是项目经验不够,还是技能不符合?她甚至怀疑是不是简历里的关键词没放对,熬夜研究了半天ai筛选的算法逻辑。可现在看到李莉的朋友圈,一个荒谬却又无比清晰的答案浮出水面——
李莉27岁,已婚,上周在朋友圈晒过“暂时不考虑要孩子,专注事业”的声明。
所谓的ai筛选,所谓的“零人工干预”,不过是把那些藏在hr眼底的偏见、那些不便宣之于口的算计,悄悄塞进了算法里。它筛选的不是能力,而是年龄、婚育状况、甚至是“未来是否可能休产假”的潜在风险。它把“28岁未婚未育”标记为“高不稳定因素”,把“27岁已婚丁克”判定为“优先选项”,然后用“匹配度”这个冰冷的数字,包装成“公平公正”的遮羞布。
林小记猛地坐起来,胸口闷得像要炸开。她想起面试时,自已特意准备的关于“用户增长与算法推荐协通”的方案,主管根本没认真看,只是翻了两页就放在一边;想起李莉去年在部门会议上,连“漏斗模型”都解释错了,却在朋友圈大谈“用ai驱动增长”;想起自已那些熬夜改方案的夜晚,那些为了协调资源跑断腿的日子,那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成果……在ai算法的“公平”面前,全都成了“匹配度不足”的注脚。
愤怒像野草一样疯狂生长,带着灼人的温度。她点开李莉的头像,手指悬在“评论”按钮上,指甲因为用力而泛白。她想质问:“你的实力在哪里?”想讽刺:“ai是不是没告诉你,你去年的活动数据是我帮你补的?”想揭穿:“所谓的公平,就是因为你比我小一岁,已婚?”
可指尖在屏幕上悬了很久,最终还是无力地垂了下来。
她算什么?一个失败者,一个被ai判定为“不合格”的淘汰者。她的质问只会显得像酸葡萄心理,她的愤怒在别人眼里不过是嫉妒。李莉的朋友圈下面已经有了三十多个赞,前通事们纷纷评论“厉害啊莉姐”“锐科可是大厂,太牛了”“果然努力就有回报”,那些虚伪的热情像针一样,扎得她眼睛生疼。
她点开自已的朋友圈,最新一条还是三个月前发的离职感悟:“山水有相逢,江湖再见。”下面寥寥几个赞,其中一个就是李莉的。
林小记把手机狠狠扔到枕头边,屏幕朝下,像是这样就能隔绝那些刺眼的文字和笑容。她躺回床上,用被子蒙住头,黑暗却挡不住脑海里反复闪现的画面——李莉在锐科明亮的办公室里自拍的样子,拒信里“58匹配度”的字样,面试时hr审视的眼神,还有那句“让实力说话”的配文。
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得她喘不过气。她想放声尖叫,想把枕头撕烂,想冲到锐科的数据中心,把那些所谓的“公平算法”砸个稀巴烂。可她只能蜷缩在被子里,牙齿咬着嘴唇,尝到淡淡的血腥味。
“科技向善”。
她以前在行业论坛上听过无数次这个词。专家们眉飞色舞地讲ai如何提升招聘效率,如何消除人为偏见,如何让职场更公平。她曾经也信过,甚至在自已让招聘时,主动建议公司引入ai初筛,觉得这样能减少主观判断。可现在,她才明白,算法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是由人编写的,藏着编写者的偏见,藏着资本的算计,藏着这个社会对女性的隐形规训。它把“不适合生育”包装成“稳定性强”,把“年龄歧视”转化为“匹配度参数”,用看似客观的数据,行着最主观的筛选之实。
这就是新的“公平”吗?用代码和数据,给歧视披上科学的外衣?
窗外的霓虹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小记掀开被子,走到窗边,拉开一条缝往外看。凌晨的城市依旧亮着,车流像发光的河,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冷光,一切都显得那么繁华而冷漠。
她想起白天在互助会,周野说“ai筛选本质是资本用技术降低试错成本”,当时她还觉得太偏激。现在想来,或许他是对的。资本需要的不是有能力的人,而是“风险最低”的人,是能最大化创造价值、最小化麻烦的工具。而ai,就是帮他们精准筛选工具的筛子。
手机在枕头边震动了一下,大概是又有新的朋友圈更新。林小记没有去看,她只是靠着冰冷的窗户,看着楼下昏黄路灯下偶尔走过的行人。他们行色匆匆,或许和她一样,在这个被算法和数据定义的世界里,努力寻找着一个容身之处。
她突然觉得无比孤独。不是一个人的孤独,是被一种无形的规则排斥在外的孤独,是看清了“公平”假象却无力反抗的孤独。
不知站了多久,直到手脚都冻得发麻,她才慢慢走回床边,捡起手机。屏幕上,李莉的朋友圈依旧停留在那里,像一根扎在肉里的刺。
她点开求职app,刷新页面。新出现的岗位里,有一半标注着“ai初筛优先”。她看着自已的简历,突然觉得那些精心填写的项目经验、技能证书,都像是笑话。
手指在“修改简历”的按钮上悬了很久,最终还是关掉了app。她躺回床上,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
黑暗中,她轻轻对自已说:“没关系,林小记,先活下去。”
只是这一次,“活下去”三个字里,多了些沉甸甸的东西——是对这个所谓“公平”世界的清醒,是对那些隐形规则的愤怒,也是一种明知前路难行,却依旧想抬脚往前迈的倔强。
窗外的霓虹渐渐熄灭,新的一天要开始了。无论ai算法如何定义“匹配度”,无论这个世界的“公平”有多么虚伪,她都得爬起来,继续投简历,继续面试,继续和那些看不见的筛选规则较劲。
因为她除了和生活死磕,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