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华娱唯一太阳 > 第十三章 破碎滤镜

沈善登要好好教育教育大蜜蜜。
“小杨,大声告诉我,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长官!”大蜜蜜立正敬礼,然后抖了个机灵:“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出来。”
沈善登无语看着她:“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挺有幽默感?”
大蜜蜜不由嘻嘻笑了起来。
“出来混,最重要的是背景!”
沈善登道:“明星最大的背景,不是圈子,是所在的国家!”
“混娱乐圈,就要在聚光灯下,要活跃在中心。只有大的领土、大经济体量、大国地位,才能培养出大明星。”
“同时,什么风格的国度,养出什么风格的明星。”
“而港台明星的活跃,只是特殊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蜜蜜一脸不信,明确反对:“现在歌手、演员,花旦、小花,都是港台为主,偶像剧、都市剧也都是港台专属,我们只有古装剧、战争剧才能演一下。”
沈善登解释:“这就是特殊所在,他们因为地方小,城市化起来比我们容易,再加上特殊的区位,外部特殊的支持,有意把港台和大陆平齐,但这种很难保持。”
见大蜜蜜还是不信,沈善登觉得有必要打破她的滤镜。
“你觉得一个明星两栖、三栖,是一种什么行为?”
大蜜蜜想都不想:“说明是个大明星,基本上到了一定咖位就会演戏、唱歌一起来。”
“错!”
沈善登笑道:“你现在的认知,不过是一种传播扭曲,将丧事喜办了。”
“两栖、三栖说白了就是兼职,歌手本业赚的不够养家,要去演戏。演戏赚的不够,要去唱歌。”
“能把一个主业做的很厉害的艺人,也会因为业态环境残酷,对未来不安,也会兼职,尽一切可能榨取自己的名气。”
“在成熟的市场,除了偶像,很少又唱又演。而且,你没发现,我们这边很少既唱歌,又演戏的吗?偶尔唱一两首的不算。”
沈善登这个知识有点冷,大蜜蜜脑子有点不够用了。
“我们地方太大了,以歌手为例,一张专辑,不是唱作一体机,不需要冥思苦想创作,公司负责收歌,艺人只制作、练歌,就要两三个月。”
“宣传,一线城市必然要跑。上节目、签售会、见面会、商演,一座城市一个流程走下去,至少一两周时间没了。”
“光一线城市跑一遍,也要接近两个月。再跑二三线城市,又要几个月。”
“而这,只是畅销专辑赚钱的最初阶段,打榜完了,走穴捞金演唱会才是大头。再把一二三线城市重新走一遍,半年就过去了。”
“逢年过节,节目晚会、私人宴会邀请。这些节假日加一块,一个月又没了。”
“我们这边颇为怀旧,没那么残酷,一线城市过气了,可能还在四五线流行,还能赚。”
“再过些年,当年的追星的长大了,又能出来赚一波。”
“只要想赚,从年前赚到年末,全年无休。能把自己活活累死。”
“反观港台歌手客观上没办法。”
“港岛最惨,市场小,大部分歌手卖不到外埠,只能困在一座城市。一张专辑,宣传也是走穴,快的一两个月就完了。”
“弯岛地方大一点,也最多三四个月。”
“港岛歌手,一年要发三四张专辑,再加一两张精选,才能把日程填满,一年五六张唱片,什么工作强度?”
“弯岛,一年也要两三张唱片。”
“这还是少数能卖出销量的歌手才有的待遇,专辑制作也要成本、宣传也要成本,卖不了销量的歌手怎么办?”
沈善登把问题抛给大蜜蜜。
沈善登从基本经济原理分析,首先人要吃饭,艺人也是要赚钱的。
不赚钱只能喝西北风。
其次,要是能够简单赚钱,没人会给自己上难度。
大蜜蜜:“所以,只能兼职?”
“是啊,只能兼职。”
沈善登道:“双栖不该叫双栖,应该叫打两份工,或者说没有办法的打零工!”
“艺人本职养活不了自己,只能到处打零工,歌手做演员,演员去做歌手。”
“本身是一种无奈,然后到了我们这里,变成了一种荣誉。”
见大蜜蜜神情处于恍惚中,沈善登让她把餐具收拾一下。
盘子、碗该刷的刷了。
这种事,看似只是一种观念,归根到底,还是叙事标准。
如果说西方叙事,以大漂亮那套盟友体系来作为标准,港台的所有一切,都应该比大陆先进。
哪怕是以后,但凡不是自媒体兴起,大漂亮人卖血喝咖啡,一天打三份工,那也是一种美德,一种潮流,绝对不是制度有问题。
某些人嘴上崇尚的质疑和批判精神,从不会对向这种体系中的上位者。
不仅如此,等有人质疑,还会嚎叫、破防。
大蜜蜜刷完盘子,活都干完了,才反应过来。
似乎又被带歪了。
“但是,港圈依然掌握大量资源啊?”
“你看,又急。”沈善登想运动运动,拍了拍大腿。
大蜜蜜就默默盯着他,没有表示。
沈善登有点遗憾,只好自顾自道:“我刚刚讲的其实对你更重要,我们现在处于变革期,再加上互联网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卡位,占据行业高点。”
“双栖、多栖,偶尔一两首歌还行,不要把精力放在这方面。”
“到别的行业甚至到了别的地盘,你耕的是人家的地,出力在别人那里,你一走,自己的地会被其他人种,想回来也回不来。”
沈善登吃着水果,悄无声息打消大蜜蜜混港圈的念头,继续慢悠悠道:“你要拂去表面,去看到本质,超女看了吗,见到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的人气了吗?”
“不只是她们,还有郭敬明这些人,你发现了吗?”
大蜜蜜一脸纯真:“什么?”
沈善登不卖关子:“90后对港台明星不感兴趣了,流行永远是城市和年轻人的特例,哪怕某些人、某些利益相关方,把一代人归罪,把主流的歌手定为非主流,但也只能影响,不能扭曲。”
“这个世界,还是遵从基本的经济规律和物质法则的。”
“90后他们喜欢的是本土的年轻人,这已经不是港台玩什么,我们就看什么年代了。我们也可以玩了。”
“我可以肯定,明年奥运会之后,这个现象会更加的突出。”
明星人物的天花板和其出身息息相关。
应该说和出身国家、地区的实力紧密捆绑。
不是真正的实力,而是表现的实力。
硬实力也需要包装,需要塑造自身形象。
周、林、王、陶这些或弯岛或港岛或新加坡或海外华人,他们的天花板,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大陆这边年轻人,对于他们背后地区形象的认知。
同样的弯岛第一美女,黑泽志玲在当下,可以踩着大花上位,演技、作品几乎等于无,咖位打到一线。
后世弯岛想捧都捧不出来,再挂着第一美女也没用。
再往后,也尝试过,顶着围棋才女的标签,但也只是溅起水花,破圈更是遥遥无期。
沈善登没有只说,不做,他还是负责的:“你现在的任务是积累基本的人气,港台势大的现象一时半会还会持续,但是压制的越狠,最后的爆发会越严重。”
“等过个两年,我给你安排一个偶像剧,狠狠的吸一波粉。”
《宫》能爆的那么厉害,也和时代背景有关。
过两年,沈善登应该有组局能力了。
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沈善登一直认为,对别人指手画脚,一定要能为对方兜底,否则他是不会做的。
大蜜蜜感动极了。
沈善登也满意极了。
第二天快八点。
大蜜蜜恍恍惚惚,忽然想起,电影项目嘞?角色嘞?
发现床上只剩下她自己,人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