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大宋那些事 > 第1章
引子:
翻开中国历史,若论最混乱、最没有安全感的职业,“皇帝”排第二,大概没人敢排第一。尤其是在唐朝灭亡后的那几十年——史称“五代十国”。
什么概念?
这么说吧,从公元907年唐朝最后一个皇帝被踹下龙椅,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同志“被迫”穿上黄袍,短短53年间,中原大地像走马灯似的换了:
五个“正统”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别数了,就五个,统称“五代”)
另外,四面八方还滋生了至少十个割据政权,什么前蜀后蜀、南唐北汉、吴越闽国……打地鼠一样层出不穷。(统称“十国”,其实数数有十几个)
平均下来,一家“公司”(王朝)的寿命才十年出头!员工(大臣、将领)们屁股刚坐热乎,可能连老板长什么样还没认清,公司就可能破产重组了。CEO(皇帝)的下场更是惨不忍睹——被杀、被毒、被废、被撵得满地跑,那是常态。
套用一句现代流行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在五代,那是绝对的大实话,而且是字面意义上的“明年”就可能兑现!
为啥乱成这德行?
根子还在唐朝。唐朝中后期,“藩镇”这东西跟癌细胞似的扩散开了。说白了,就是一群掌握着地方军、政、财大权的“节度使”,慢慢就忘了朝廷是谁。朝廷稍微软弱点,他们就敢龇牙。等到唐朝彻底完蛋,这帮手握兵权的军爷们,就彻底放飞自我了。
规则?秩序?忠义?不存在的!谁拳头硬、刀子快,谁就是大爷,就有资格坐上那张硌屁股的龙椅。什么君臣之道,礼义廉耻?在赤裸裸的武力面前,薄得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这是个真·修罗场,是个武夫的天堂(也是地狱)。想活下来?想往上爬?靠嘴巴?靠文章?靠祖上荫功?靠边站吧!唯一可靠的硬通货,就是拳头和军功!这,就是赵匡胤降生(公元927年)的大时代背景。
公元927年三月二十一日(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夹马营(位于洛阳城内)。
一声嘹亮的婴啼,打破了这个行伍之家的平静。
接生的稳婆长舒一口气,擦了把汗,对着门外焦急徘徊的中年汉子道贺:“赵指挥使,大喜!是位小郎君!母子平安!”
门外的汉子闻言,眉峰舒展,正是后来官至后唐禁军飞捷指挥使(一个中级军官)的赵弘殷。这不是他第一个儿子了,长子赵匡济体弱多病(后来早逝),这次又得一子,在这个视男丁为臂膀的武人家庭里,自然是天大的喜事。
“好!好!”赵弘殷搓着手,大步走进房中,打量着襁褓中的婴儿。小家伙天庭饱满,双目炯炯有神,哭声尤其洪亮,中气十足。
“嗯,声音这般响,怕是天生的将种!”赵弘殷心中甚喜,拍了拍刚出生的儿子。婴儿似乎有所感应,哭声竟渐渐小了些,好奇地睁眼看了看这个声音洪亮的父亲。
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好呢?赵弘殷望了望窗外军营的方向(夹马营紧邻军营)。
“就叫匡胤吧。‘匡’者,匡扶正义、匡扶社稷;‘胤’者,后嗣绵延。希望此子将来能匡时济世,为我赵家开枝散叶,延续香火!”
赵匡胤——这个将在未来改变整个华夏气运的名字,就此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他出生的地方,还有个响亮的外号——“香孩儿”。传说他出生时,赤红霞光绕室,异香弥漫三日不散。(当然,这种大人物的“出厂设定”,多半是后人的锦上添花。)
赵家虽非顶级豪门,但在当时的洛阳城也算根底深厚的军旅世家。赵弘殷正值壮年,是后唐禁军系统里靠得住的勇将。乱世中,一个武官的职位,尤其是禁军军官,意味着相对稳定的饭碗(前提是别站错队)和一些上升通道。这决定了小匡胤打从记事起的生活环境——耳濡目染,皆是刀兵。
夹马营,顾名思义,靠近军营。少年赵匡胤的“游乐场”,很大程度上就是军营的演武场。当他能满地跑的时候,赵弘殷便经常把他带在身边。
小小的赵匡胤,最着迷的,是看父亲和那些顶盔掼甲的汉子们操练。
阳光下,兵器闪耀着刺眼的寒光:
长矛如林,挥舞起来风声飒飒;
重斧(那时很流行一种叫“大斧”的重兵器)劈砍时带着沉闷的破空声,声势骇人;
强弓硬弩开合,弓弦的颤音让人心头发紧;
披着厚重铠甲的军士们在尘烟中跑动、冲撞,喊着震天的号子…
“嘿!”“哈!”之声不绝于耳。
这对于一个精力过剩的顽童来说,比市面上任何玩具都有吸引力。
小匡胤看着父亲和其他军士穿着坚固的铠甲,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练习冲杀格斗,眼神里充满了羡慕和向往。
“阿爹!那是什么枪法?”
“阿爹,他们背的什么弓?我能拉开吗?”
他像个小尾巴似的,缠着父亲问东问西。赵弘殷见儿子对武事如此上心,倒也欣慰。乱世之中,有武艺傍身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他开始有意识地教赵匡胤一些基本的拳脚功夫、拉弓开弩的基础动作。
别看赵匡胤年纪小,力气却比同龄孩子大得多,而且学东西极快。教他的拳脚招式,看两遍就能耍个大概,拉小号的弓也能像模像样。这份天赋,让赵弘殷暗暗惊讶,也更加用心栽培。小匡胤如鱼得水,迅速爱上了这充满力量和激情的世界。
然而,军营里的“教育”可不仅是正儿八经的武艺。军营文化,天然带着一种强硬的、野性的气息。这里尊重强者,欺负弱者。少年人的圈子尤其如此。
有一次,父亲有事离开片刻。几个大点的军营子弟看见独自练武的赵匡胤,起了捉弄之心。
“嘿!小子!你就是赵指挥家的老二?练的什么花拳绣腿?耍来爷们瞧瞧!”
赵匡胤那时还不算特别高大,比那些十三四岁的孩子矮半个头。他警惕地看着围过来的几人,眼神倔强。
“怎么?哑巴了?”领头的少年一把推在他肩膀上。
就是这一推,点燃了火药桶!
赵匡胤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狠劲。他没后退,反而猛地扑了上去,像一头被激怒的小豹子,拳头抡圆了就打。他虽然年纪小力气不如对方,但学过的招式、那股不要命的狠劲一下子爆发出来,一拳结结实实捣在对方鼻子上,打得那人鼻血长流。
瞬间炸锅!其他几个少年见状,“嗷”的一嗓子加入战团。赵匡胤以一敌多,被打得东倒西歪,脸上挂了彩,但硬是咬着牙没哭,瞅准机会就反击,拳头、脚,甚至牙齿都用上了,专挑最狠的地方招呼,竟也放倒了两个对手。
当大人们闻声赶来拉开混战的“小兽”时,赵匡胤头发散乱,衣服撕破了,嘴角流血,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但眼神凶狠得像要吃人。反观那几个欺负人的少年,模样也没好到哪里去,鼻青脸肿,眼神里甚至有点被吓到的恐惧——这小子打起来真不要命!
这一次“打架”,虽然赵匡胤吃了点皮肉之苦,却意外地在军营少年圈里打出了名号。大家私下议论:“赵家老二那小子,别看年纪不大,下手真黑!是个硬茬子!”
赵弘殷事后没有过多责罚儿子,只是沉着脸把他领回家上药,看着他还在微微发抖的小拳头(那是肾上腺素激增后的反应),问了一句:“疼吗?”
“疼!但没下次了!下次要打倒他们所有人!”
赵匡胤咬着牙。
赵弘殷沉默了一会儿,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今天的疼。在军营,挨打要站稳,打赢是本事!想不挨打,就要更强!强到别人不敢惹你为止!”
这不是温情的鼓励,而是乱世残酷的生存法则。少年赵匡胤重重点头。这一课,刻进了他的骨髓里:实力!只有绝对的实力,才能让人敬畏,才能让自己和在乎的人不受欺负!
时光荏苒,赵匡胤在棍棒与武艺的训练中飞速成长,身形日渐魁梧,臂力更是远超常人。十岁出头的年纪,已经比同龄的孩子高出一大截,肩膀宽阔,骨架粗大。在军营的环境里,他的名头不再仅仅是“赵指挥家的二小子”,而是凭借一身力气和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成了让街坊四邻又头疼又佩服的“赵二郎”。
洛阳城,是后唐的“东都”,虽然不复当年大唐盛世的辉煌,但作为中原重镇,依旧繁华热闹,酒楼、瓦肆、商铺林立。对于精力旺盛、渴望证明自己的少年来说,这既是天堂,也是惹祸的温床。
赵二郎的名声传开了:这孩子力气大得吓人!
有多吓人?
军营里的寻常石锁、石担,本是给成年军士打熬力气的。可十来岁的赵匡胤,操弄起来竟不怎么费劲。他尤其喜欢一种练习,用一根铁杠担起沉重的石锁,反复提起放下,直到浑身大汗淋漓,肌肉虬结,旁人看得目瞪口呆。那种纯粹的力量感,让他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踏实和掌控感。
很快,这种卓绝的膂力引来了“挑战”。
有一天,赵匡胤和几个同样“习武”的伙伴闲逛到城中一处热闹的街市。这里是各种“江湖把式”和流动摊贩的聚集地。
一个耍把式卖大力丸的江湖艺人正在表演。
这人长得虎背熊腰,赤着上身,胸前肌肉块块隆起。他拍着胸脯,唾沫横飞地吹嘘自己力能扛鼎,一口气连喝了三碗浑浊的“神水”(估计是掺了麻药的劣酒),然后抓起地上一个分量不轻的石锁(大概有七八十斤重),呼喝着舞动起来,虎虎生风,引得围观的百姓阵阵喝彩。
艺人耍得兴起,对着人群大声嚷嚷:“瞧见没!这才叫真功夫!千斤坠顶!俺这大力丸吃了,三天见效,保管你跟我一样有把子力气!十文钱一颗!童叟无欺!”
人群中有人赞叹,有人掏钱。
“嘁!花架子!骗钱!”
一个不屑的声音不大不小,清晰地传来,充满了少年人特有的那种质疑和挑衅。
正是赵匡胤。他抱着双臂,斜眼看着艺人舞弄的石锁,嘴角微微下撇。
众人的目光“唰”地集中到这个半大孩子身上。
那艺人刚接了一把铜钱,正美着呢,被这一“嘁”,脸顿时涨得像猪肝。他放下石锁,眼珠子一瞪,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矮一个头,但身材壮实、一脸不服气的少年:“哪里来的毛头小子!敢说爷爷我是花架子?!信不信爷爷一只手就把你扔出几条街去?”
周围看热闹的不怕事大,纷纷起哄:“比一个!比一个!”
赵匡胤身边的小伙伴有点发怵,想拉他走。可赵匡胤牛脾气上来了,脖子一梗:“比就比!不就是玩石锁吗?我来!”
他大步走到场中,指着刚才艺人舞弄的那个石锁,又指了指旁边地上一个明显更大一号、布满灰尘的青石锁。那石锁形如伏兽,黑黝黝的,看着就十分沉重。
“玩这个小的没意思,”赵匡胤朗声道,“我要玩那个大的!”
众人一片哗然。
“嗬!那小子口气不小啊!”
“那石头怕是有百斤吧?我家门口那个差不多大的,我爹两个人都抬不动!”
“看着这石锁在这放了好几年了,没人动过…”
艺人脸上露出一丝讥诮:“小子,逞能是要付出代价的!摔断了腰可别赖我!你敢?”
“有什么不敢!”赵匡胤不再废话,走到那巨大的石锁前。他先是蹲下身,仔细掂量了一下锁把的位置,然后沉腰立马,双腿稳如磐石,双手紧紧抓住了冰凉的石锁把。
围观的众人都屏住了呼吸。连那个艺人也目不转睛地看着。
只见赵匡胤双目圆睁,低吼一声:“起!”浑身的肌肉瞬间贲张,青筋如虬龙般在手背和手臂上暴起!
沉重的青石锁,竟然被他稳稳地提离了地面!
没有花哨的动作,只有实实在在的力量!
“好——!”人群中爆发出炸雷般的喝彩!这一声“好”是发自内心的佩服,远比刚才给艺人的喝彩要响亮得多!
赵匡胤没有像艺人那样做复杂的舞花动作。他把石锁猛地提到胸口位置,然后利用腰腹力量,“喝呀!”一声大吼,奋力一举!
那百斤重的青石锁,被他举过头顶!稳稳地!纹丝不动!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年轻但刚毅的脸庞上,额头上渗出汗珠,胳膊上的肌肉块块分明。这一刻,他像一尊力量铸就的雕塑。
举了几息,赵匡胤才缓缓放下石锁。“咚”的一声闷响,砸起一片尘土。
整个街市都安静了。落针可闻。
片刻,震天的欢呼和掌声如山呼海啸般响起!这纯粹的力量征服了所有的人!
再看那卖艺的汉子,一张脸由红转白,由白转青,又羞又臊,悄悄收拾了行囊,灰溜溜地从人群后面溜走了,连那几个收了钱的大力丸也忘了带走。
“赵二郎神力!”不知谁喊了一嗓子,人群更是沸腾起来。
少年赵匡胤拍了拍手上的灰,在伙伴们崇拜的目光中,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他并不在乎打败谁,更不稀罕什么名气。他享受的,是突破自身极限,证明自己强大的那一刻。这个百斤石锁的故事,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传开,为“赵二郎”的名号又添了一层耀眼的光环——“神勇天生”。
然而,少年意气风发的背后,历史的车轮正在缓缓碾过一个重要的节点。
赵匡胤扛起百斤石锁的那一刻,后唐朝廷里,正在发生一场震动天下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