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玄幻小说 > 八零警事:我的新老警察生涯 > 第七章:火车站的对峙

后半夜的江城县火车站,比白日里安静了许多。老式绿皮火车的汽笛声偶尔划破夜空,带着铁锈味的风卷着纸屑在站台上游荡,广播喇叭里播放着《东方红》的旋律,音量忽大忽小,像是随时会断气。
老王带着刘志强和三个民警,分散在站台角落的阴影里。他们没穿警服,换上了普通的蓝布褂子,手里攥着老式手铐——这玩意儿沉甸甸的,金属链碰撞时会发出轻微的声响,得格外小心。
“王所,真能等来?”刘志强缩着脖子,往手上哈了口热气。后半夜的风带着凉意,刮在脸上像小刀子。
“等着。”老王蹲在一根电线杆后,眼睛盯着出站口,“这种流窜犯,讲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会拖太久。”他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烟盒,摸出最后一根烟,没点燃,就夹在指间捻着。
赵建军留在所里的消息已经通过对讲机传了过来——黄副局长是幕后黑手,刀疤脸是他安排的“棋子”。这让老王心里的火更旺了,物资局的领导,竟然勾结流窜犯搞这勾当,传出去得让县城老百姓戳脊梁骨。
凌晨三点,远处传来火车进站的轰鸣声。车灯刺破黑暗,铁轨震动的声音越来越近。老王给旁边的人使了个眼色,几人悄悄往出站口挪了挪。
火车停稳,车门打开,稀稀拉拉下来十几个人。大多是扛着包袱的农民,或是穿着工装的工人,脸上带着旅途的疲惫。就在人群快走完时,一个穿着黑色夹克的男人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低着头快步走出出站口。
男人脸上果然有块疤,从眉骨延伸到颧骨,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着有些狰狞。他左右张望了一下,脚步匆匆地往站台尽头的货场走去——那里堆着不少废弃的木箱,是黑市交易的常用地点。
“跟上。”老王低喝一声,几人跟猫似的,借着货场的阴影悄悄尾随。
刀疤脸走到一个破旧的木箱旁,左右看了看,从怀里掏出个火柴盒,划亮一根火柴,对着空气晃了三下。火光短暂地照亮他警惕的脸,随即被风吹灭。
没过多久,一个戴着帽子的男人从另一堆木箱后走出来,手里拎着个黑色的提包。两人没说话,只是互相点了点头,走到木箱后面开始交易。
“动手!”老王一声令下,几人从阴影里冲了出去。
“警察!不许动!”
刀疤脸反应极快,猛地推开对面的男人,转身就往货场深处跑。他动作敏捷,在杂乱的木箱间穿梭,显然对这里的地形很熟。
“追!”刘志强第一个冲上去,手里的手铐甩得哗哗响。
货场里顿时乱成一团。刀疤脸慌不择路,一脚踩空摔在一堆麻袋上,帆布包掉在地上,里面的东西滚了出来——正是那批的确良布,花花绿绿的布料散落在麻袋上,在月光下格外显眼。
刘志强扑上去按住他,刀疤脸挣扎着反抗,胳膊肘狠狠撞在刘志强的肋骨上。刘志强疼得闷哼一声,手上的力道却没松,死死把他按在地上:“老实点!”
老王赶上来,掏出绳子(80年代手铐不够用,绳子是常备的),几下就把刀疤脸捆结实了。那个戴帽子的买主早就吓得瘫在地上,抖得像筛糠。
“搜!”老王对刘志强说。
刘志强在刀疤脸身上摸了摸,掏出一个皱巴巴的烟盒,里面除了烟,还有一张折叠的纸条。他递给老王,老王展开一看,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货交‘老地方’,钱找刘会计结。”
“刘会计”三个字,印证了赵建军的判断。
“说!谁让你抢的布?谁让你来交货的?”老王蹲在刀疤脸面前,声音像淬了冰。
刀疤脸喘着粗气,恶狠狠地瞪着老王,嘴角咧开个嘲讽的笑:“不知道!要杀要剐随便!”
“嘴硬?”刘志强踹了他一脚,“到了所里,有你好受的!”
老王拦住刘志强,眼神锐利地盯着刀疤脸:“你以为不说就能蒙混过关?黄副局长让你干的,对不对?”
“黄副局长”这五个字一出口,刀疤脸的瞳孔猛地一缩,脸上的嚣张瞬间僵住,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慌乱。
老王心里有底了,继续说:“他让你抢布,再倒卖出去,钱给他分一半,是不是?你以为他能保你?告诉你,刘长根已经全交代了,你现在说出来,还能算立功。”
刀疤脸沉默了,眼神在地上散落的布料和老王之间来回晃。夜风卷起一块布料,贴在他脸上,他猛地偏过头,像是被烫到似的。
“这批布……到底要运去哪儿?”老王追问,“黄副局长弄这么多布,想干什么?”
刀疤脸的喉结动了动,像是在让最后的挣扎。过了半晌,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运……运到邻县,交给一个姓马的……”
“姓马的?干什么的?”
“不知道……”刀疤脸摇头,“黄副局长只说,把布交给他,就能拿到钱。他还说,这批布……是给‘上面’的……”
“上面?”老王皱起眉,“什么上面?”
“不清楚……”刀疤脸低下头,“我就知道这么多。他给了我五百块定金,说事成之后再给五百……”
五百块在1985年是笔巨款,足够普通人干大半年。黄副局长为了这批布,下了血本。
老王没再追问,示意刘志强把刀疤脸和那个买主一起带走。他看着地上散落的的确良布,心里的疑团越来越重。邻县的姓马的?给“上面”的?这听起来不像是简单的倒卖,倒像是在输送什么“好处”。
80年代的官场,盘根错节,有些弯弯绕绕,比刑事案件还复杂。老王在公安系统干了一辈子,见过不少暗地里的勾当,但一个副局长,用这种偷抢的方式弄布料送礼,还是头一回见。
回到派出所时,天已经蒙蒙亮了。赵建军正在院子里洗漱,看到他们回来,立刻迎上去:“怎么样?”
“抓着了。”老王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带着疲惫,却有精光,“这小子嘴硬,但提到黄副局长,他慌了。还说要把布运到邻县,交给一个姓马的,说是给‘上面’的。”
“姓马的?”赵建军心里一动,“邻县哪个马?有没有说全名?”
“没说,只知道姓马。”老王叹了口气,“先审审再说吧。你这边呢?刘长根还有啥新动静?”
“他吓坏了,”赵建军递给他一块毛巾,“听说刀疤脸被抓了,抖得跟筛糠似的,断断续续说了些黄副局长的事。说黄副局长最近跟邻县的人走得很近,好像在争一个转正的名额,想找点‘硬货’打点关系。”
“转正名额?”老王明白了,“难怪他急着弄紧俏布料,这玩意儿在80年代,比现金还管用。送领导、拉关系,都是硬通货。”
正说着,刘志强从审讯室跑出来,手里拿着个小本子:“王所,赵哥,刀疤脸招了!他说那个姓马的叫马卫国,是邻县供销社的主任!还说黄副局长跟他约好,今天中午在两县交界的老桥那儿见面,一手交布,一手交钱!”
马卫国?邻县供销社主任?
赵建军和老王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决断。
“备车!”老王当机立断,“去老桥!”
“车?”刘志强愣了一下,“所里就一辆边三轮,还是坏的……”
80年代的派出所,交通工具确实寒酸。老王想了想:“骑自行车!让县里给邻县公安打个电话,让他们配合!”
“是!”
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民警们纷纷推出自行车,检查车胎、链条。赵建军也推上自已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杠,心里却在盘算——黄副局长为了转正名额,不惜勾结流窜犯偷抢布料,这背后肯定不止“打点关系”这么简单。一个供销社主任,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影响副局长转正?
这里面,一定还有更深的水。
清晨的阳光透过派出所的老槐树,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赵建军跨上自行车,看着通事们蹬车出发的背影,忽然觉得这80年代的风,不仅带着泥土的气息,还藏着不少看不见的漩涡。
他握紧车把,用力蹬了下去。老桥在三十里外,路不好走,但他知道,那里藏着解开谜团的关键。而那个叫马卫国的供销社主任,就是下一个线头。
这起从偷布开始的案子,已经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延伸出越来越多的枝丫。而他这个“外来者”,必须顺着这些枝丫,找到深埋在地下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