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屏。
天幕的骤然中断,像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所有人的喉咙。
第三个答案?
那是什么?
短暂的寂静之后,六大时空,同时爆发出激烈的议论。
大秦,咸阳宫。
“此人是谁?”
始皇帝嬴政的声音在殿内回响,带着一丝急切。
“他要写什么?是传檄天下,号召勤王?还是……另有奇谋?”
王翦、蒙恬等一众武将,眉头紧锁。
在他们看来,此等危局,非绝世猛将,行雷霆一击,不能挽回。
可画面中那人,分明是个文士。
李斯沉吟道:“陛下,此人身处凤凰山,想必是某地豪杰。其所书,或许是效仿苏秦张仪,行合纵连横之策,以图破局。”
“合纵连横?”嬴政冷哼一声,“那些金发碧眼的异族,狼子野心,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动?”
“朕看,未必。”
……
大汉,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的目光,在卫青与霍去病身上来回扫视。
“你们二人,乃我大汉的绝代双骄。你们看,此人欲行何事?”
霍去病快人快语:“陛下,管他行何事。此等局面,唯有以战止战!末将以为,此人必是暗中积蓄力量,欲行奇袭之策,直捣黄龙!”
卫青则更为稳重,他摇摇头。
“冠军侯此言差矣。敌我实力悬殊,奇袭虽妙,却如赌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依臣之见,此人所图,必然更大。”
“更大?”刘彻来了兴趣,“有多大?”
卫青望着漆黑的天幕,缓缓吐出四个字。
“扭转……乾坤。”
……
大唐,太极宫。
李世民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已经就此人身份,展开了沙盘推演。
“克明,你认为,此人是李靖那样的帅才,还是魏征那样的谏臣?”
杜如晦,也就是杜克明,思索片刻道:“陛下,臣以为,皆不是。”
“哦?”
“李卫公用兵,神出鬼没,大开大合。而此人,气息沉静如渊,显然不是一路人。魏征刚正不阿,却长于治国,非掌兵之人。”
“此人,更像一位……导师。”
“导师?”李世民和房玄龄都愣住。
“对。”杜如晦眼神笃定,“我有一种预感,他要做的,应该不只是赢得一场战役,而是要教会所有人,如何去赢得这场战争。”
……
大明,奉天殿。
朱元璋的反应最为直接。
他对着漆黑的天幕,破口大骂。
“搞什么名堂!快给俺放出来!”
“一个酸秀才,提着个笔杆子,能顶个屁用!”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俺就不信,他写几个字,就能把那些倭寇给写跑!”
他身边的朱标,欲言又止。
他总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那个高大的背影,给他一种难以言喻的信赖感。
……
蒙古草原,大汗金帐。
成吉思汗的反应,与朱元璋出奇地一致。
他对着天空,发出一声不屑的嗤笑。
“笔?”
“在草原上,只有刀剑,才能决定谁是主人。”
“长生天只会庇佑最锋利的马刀,而不是最软弱的笔杆。”
他的儿子们纷纷附和,认为那人不过是故弄玄虚。
就在所有人都对一个“文人”能否救国表示怀疑之时。
天幕,再次亮起!
没有画面。
没有声音。
只有四个力拔千钧,仿佛从九天之上砸落凡间的血色大字。
【论持久战】
轰!
这四个字,像一道惊雷,在所有帝王和文臣武将的脑海中炸响。
论?
持久战?
这是什么?
兵法?策论?
不等他们细想,天幕之上,文字如瀑布般流淌,同时,一幅巨大的动态沙盘,在文字旁缓缓展开。
沙盘之上,是华夏广袤的疆域。
代表樱花国的蓝色箭头,势如破竹,深入腹地。
代表华夏的红色区域,节节败退,大片疆土沦陷。
这正是之前让他们感到绝望和耻辱的画面。
但这一次,不一样了。
天幕旁白,用一种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开始阐述。
【敌之长处,在于其强。敌之短处,在于其小,在于其寡助。】
【我之短处,在于其弱。我之长处,在于其大,在于其多助。】
沙盘上,樱花国的蓝色箭头虽然锋利,但它的后方,补给线被拉得越来越长,像一根绷紧的琴弦。
而华夏的红色区域虽然在收缩,但其辽阔的纵深和庞大的人口基数,让它拥有了无与伦比的韧性。
“这……”
秦始皇嬴政,猛然站起,死死盯着沙盘。
“以空间,换时间?”
他看懂了!
这不是简单的败退,这是有计划的战略收缩!
【故,此战,非速胜,亦非亡国。】
【此战,必为持久之战。】
【其过程,将分为三个阶段。】
天幕之上,新的大字浮现。
【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
【第二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战略相持。】
【第三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
三段论一出,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
所有帝王,所有顶级谋臣,所有百战名将,都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之中。
这……这是什么?
这不是计谋!
这不是兵法!
这是预言!
是对整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最精准的剖析和预判!
大唐,太极宫。
李世民浑身一震,手中的茶杯“啪”地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他却浑然不觉,只是喃喃自语。
“未临战阵,已知胜负……”
“其对国力、民心、地理、时局之洞察,远超朕平生所见之任何人!”
“此人……此人是妖孽吗?”
房玄龄和杜如晦,同样面色煞白,额头见汗。
他们穷尽一生所学,也从未见过如此宏大,如此清晰,如此洞悉本质的战略思想。
在这套理论面前,他们引以为傲的“房谋杜断”,显得如此渺小,如此可笑。
天幕的演绎,还在继续。
沙盘上,进入了第二阶段“战略相持”。
只见那深入腹地的蓝色箭头,果然停滞不前,陷入了泥潭。
而在它的后方,无数个微小的红色火种,突然亮起。
【发动全民,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画面中,出现了游击队,出现了民兵。
他们破坏铁路,炸毁桥梁,袭击敌人的小股部队和补给线。
他们无处不在,防不胜防。
让那看似强大的蓝色巨兽,流血不止,疲于奔命。
“对!对!就是这样!”
大明,奉天殿。
朱元璋激动地一拍大腿,之前的鄙夷和怀疑,早已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极致的兴奋和狂喜。
“这才是打仗!这才是咱老百姓的打法!”
他指着天幕,对徐达和常遇春喊道。
“让那些倭寇,陷入咱们老百姓的汪洋大海里!让他们有来无回!”
他看懂了!
这套战法,和他当年带着一帮穷兄弟,把蒙元鞑子赶出中原,何其相似!
只是,眼前这个人,把它总结、提炼、升华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草原金帐。
成吉思汗的脸上,第一次没有了笑容。
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死死盯着天幕中,那些在敌后神出鬼没的红色火种,眼神锐利得仿佛要刺穿天幕。
他从一个入侵者的角度,瞬间理解了这套战术的恐怖。
他缓缓转头,对他最看重的儿子窝阔台,用一种从未有过的严肃语气说道。
“记住这个战法。”
“这才是最可怕的敌人。”
“他不要你的城市,他要你的命!”
“他会像草原上最耐心的狼群,一点一点,把你拖垮,把你耗死,最后,再咬断你的喉咙!”
“如果……如果我们蒙古的勇士,在征服的路上,遇到使用这种战法的敌人……”
他停顿了一下,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们,会输。”
“我们会流尽最后一滴血,也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来自最强征服者的“认证”,比任何赞美,都更能证明这套理论的伟大。
六朝君臣,此刻已经彻底拜服。
他们终于明白。
那支笔,写的不是文章。
是国运!
是华夏民族,在最黑暗的时刻,能够挺直脊梁,赢得最终胜利的——最高指导纲领!
它给予后世子孙的,不只是一种战术。
更是一种“必胜”的信念!
天幕的沙盘推演结束。
画面上,代表华夏的红色力量虽然仍在收缩,但星星点点的红色火种,已在敌后燃起,并有燎原之势。
天幕旁白,用一种充满力量的声音,响彻六大时空。
【理论的灯塔已经点亮,但通往黎明的航路,却需用血与火铺就。】
【接下来,天幕将为您呈现——】
【持久战第一阶段,那些以血肉筑成防线的悲壮与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