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玄幻小说 > 重生2001,我能掌控生死 > 第791章  淑士国,假斯文

敖鸾很兴奋,笑着道:“那些文稿里,写的是什么呀?你还记得吗?”
李奕缓缓道:“其中有一本破题集,记载了很多内容。我记得有个题目是,‘听到它的叫声,不忍心吃它的肉’。
他破的题是,‘因为听到它的叫声,所以不忍心吃它的肉啊’……”
小秋哈哈大笑:“这个学生作破题,别的不说,我就喜欢他记性好。”
敖鸾问:“何以见得?”
小秋笑道:“先生出的题目,他居然一字不差地全写出来,这记性难道不好吗?”
李奕摇头:“还有一个题目是,‘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它的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
他破的题是,‘一顷的土地,如果能好好耕种,那么四对夫妇,或许就有饭吃了。’两位,感觉怎么样?”
小秋笑道:“他用‘四对夫妇’来解释‘八口之家’,我就喜欢他那个‘四双’二字,把‘八’字扣得死死的,绝不能改成七口或九口。”
李奕又道:“还有一个题目是,‘子华出使到齐国’,一直到‘原思做了孔子的管家’。
他的破题和承接部分,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在结尾部分,他有两句是:‘别说那些豪门贵族的公子哥儿,且说说那些做官拿俸禄的人。’
诸如此类,我记不了太多。
但像这样不通情理的人,我居然在他面前,低三下四地站着,口口声声自称‘晚生’,想想都羞愧难当!”
小秋笑道:“其实,‘晚生’这两个字,也没什么卑微的。
要是他是早上出生的,你是晚上出生的,或者他先出生几年,你后出生几年,都可以算作晚生,这有什么可怕的!
刚才那位先生念的,‘切吾切,以反人之切’,当时我一听,还替你们担心呢,生怕他要钻研起反切音韵来,那你们又要吃苦头。
现在平安无事地回来,就是好事,管他什么‘早生、晚生’呢!
依我看,今天虽然吃了点亏,却没费什么脑筋,又没出汗。要是跟黑齿国那次比起来,这也算体面了。”
突然,他们看到一只异兽,形状像牛,头上竟然戴着帽子,身上还穿着衣服,一个小童牵着它,走了过去。
李奕奇怪道:“敖鸾,我听说在古代神农时期,白民国曾进献过一种药兽,不知道这只兽是不是?”
敖鸾笑着点点头:“这正是药兽,最能治病。人要是生病了,对着这兽详细说明病因,它就会跑到野外去,衔一株草回来。
病人把草捣成汁喝下去,或者煎成汤服下,没有不见效的。
如果病情严重,一次服药,不能根治,第二天再告诉它病因,这兽又会跑到野外去,要么还是衔回同样的草,要么再加一两样。
照着前面的方法煎服,往往就能治好。这个地方,到现在还有这样的传说。并且听说,这种兽比过去更多,渐渐繁衍开来,别的地方也有了。”
小秋笑道:“原来它还会行医,怪不得穿着衣帽呢。请问敖鸾,这兽知不知道脉象原理?有没有读过医书?”
敖鸾摇头:“它不会切脉,也没读过医书,大概只是粗略地知道,几种草药的味道。”
小秋指着药兽,大声道:“你这厚脸皮的家伙!医书也没读过,脉象也不懂,竟敢出来看病!这不是拿人命开玩笑吗!”
敖鸾嘿嘿一笑:“你骂它,万一被它听见,准备给你开药吃呢。”
小秋摇头:“我又没病,吃什么药?”
敖鸾笑道:“你虽然没病,吃了它的药,自然就要生出病来了。”
三人说说笑笑,回到船上,痛快地喝了一顿酒。
走了一段时间,这天风帆顺利,船行得非常快。
李奕和小秋,站在船尾的楼板上,看敖鸾指挥众人推舵。
忽然看见前面有一种像烟又不是烟,像雾又不是雾的东西,有万道青色气体,直冲云霄。
在烟雾中,隐隐约约显现出一座城池。
小秋笑道:“这城倒也不小,不知道是什么地名?”
敖鸾看了看罗盘,笑道:“据我看,前面就是淑士国。”
李奕奇怪道:“我只觉得,在这青气中夹杂着一股怪味,敖鸾知道具体情况吗?”
敖鸾摇头:“我虽然曾经路过这里,但因为没靠近看,不知道那是什么气味。”
小秋问:“青色对应什么味道,难道书上没有记载吗?”
李奕笑道:“按照五行五味的理论来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味道对应酸。
不知道那里,是不是这样。”
小秋凑近闻了闻,点了点头:“你这话,可能有点道理。”
说话间,他们已经离得很近,只见梅树丛生杂乱,都有好几丈高。
那座城池隐隐约约,被无数梅树包围在中间。
不一会儿,船靠岸了。
小秋知道,这个地方没有商贩往来,没有交易可做,因为担心李奕在船上会觉得无聊,所以就吩咐水手们在这里靠岸停船,三人约好一起去探索。
敖鸾笑道:“你何不带上些货物?万一碰到交易的机会,也说不定呢。”
小秋沉吟着:“淑士国历来买卖就少,我带什么货物去呢?”
敖鸾缓缓道:“如果按照‘淑士’这两个字来解释,这个地方应该有读书人。如果要带货物,笔墨之类的最合适,而且携带方便。”
小秋点头同意,拿了一个包袱。
三人跳上小船,水手们用桨划到岸边,一起上了岸,穿过梅林,只觉得一股酸味直刺鼻端,三人只能捂着鼻子前行。
敖鸾笑道:“我听说,海外有这样的传说:淑士国四季都有腌菜,八个节气都有梅花盛开。腌菜有多少,虽然不得而知,但从这些梅树来看,果然不假。”
穿过梅林,到处是菜园,那些农民,都穿着儒生的打扮。
走了很久,离城门不远了,只见城门的石壁上刻着一副金字对联,字有斗大,远远望去,金光闪闪。
对联写的是:“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敖鸾微微一笑:“根据这副对联来看,上联隐含着‘淑’的意思,下联隐含着‘士’的意思。这两句话,是淑士国极好的招牌,难怪会刻在城墙上。”
李奕笑道:“这个地方的国王,据古人传说,是颛顼的后代。看这里的景象,很有文化底蕴,与白民国截然不同。”
他们来到关前,只见许多士兵围了上来,询问他们的来历,然后在他们身上仔细搜查了一遍,才放他们进去。
小秋恼声道:“关上的这些士兵,竟然把我们当作贼人,仔细盘查。可惜不能随便用法术,否则我直接跳进城里,看他们能拿我怎么样!”
三人来到大街上,只见这里的人们,都是头戴儒巾,身穿青色或蓝色的长衫。
即便是做买卖的商贩,也都是一副儒雅的打扮,举止文雅,丝毫不见商人的粗俗气息。
他们售卖的物品,除了日常所需之外,大多是青梅、腌菜这类小吃,其余的不过是纸墨笔砚、眼镜手杖,还有书店和酒馆之类。
李奕笑道:“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不管穷富,都打扮得像儒生,真是很特别。好在这里的语言容易理解,我们何不去问问当地的风俗习惯呢?”
于是,三人穿过热闹的市集,沿途只听见家家户户,不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每家的门头上,都挂着金色的匾额。
有的写着“贤良方正”,有的写着“孝悌力田”,还有的写着“聪明正直”、“德行耆儒”、“通经孝廉”、“好善不倦”之类。
另外,还有一些两个字的匾额,比如“休仁”、“好义”、“循礼”、“笃信”之类,各种各样,数不胜数。
在这些匾额上,都刻有姓名和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