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他立刻躬身作答,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回大人话,所谓‘治国’,其要在‘正心’、‘诚意’。君子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他从孔孟之道,讲到程朱理学,洋洋洒洒,说了足足一刻钟,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套理论阐述得是头头是道,滴水不漏。
张承言听得是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挑衅似的看了我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看到了吗这,才叫学问!
我没理他,等刘秀才说完后,我转向那个从头到尾都听得云里雾里的伙夫王二。
你呢你怎么看
王二吓得噗通一声就跪下了:大人饶命!小人......小人是个粗人,不识字,听不懂这位先生在说什么啊!
张承言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好,张大人的问题问完了。我点了点头,然后说道,现在,该我了。
我看着面前的两人,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从贡院的后门,运送一车五百斤的木炭到三里之外的兵部衙门,如何才能最快、最省力地送到
问题一出,张承言和刘秀才都愣住了。
他们完全没想到,我会问出如此......粗鄙的问题。
刘秀才皱着眉头,沉思了片刻,然后用一种理论家的口吻答道:回大人话,此事易耳。首先,应选一良辰吉日,以顺天时。其次,应择一德才兼备之壮丁,以合人和。再者,所行之路,应为官道正途,以显堂堂正正......
他还没说完,我就抬手打断了他:说重点,具体怎么走
刘秀才被我问得一滞,支支吾吾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他根本就没亲自走过那条路。
我把目光转向了跪在地上的王二。
你来说。
王二战战兢兢地抬起头,这个问题,他显然能听懂。
他想了想,用一种朴素而又肯定的语气说道:回大人,这事儿......简单。
从后门出去,不能走官道,那得绕一大圈,还都是上坡路,累死人。得往西,走那条张家胡同。
张家胡同路窄,但都是下坡的青石板路,省力气。出了胡同口,过一座小石桥,就到兵部衙门的后院墙了。墙角那边,有个狗洞......哦不,是有个豁口,前几天刚塌的,推车正好能过去。
这么走,比走官道,至少能省下半个时辰,还能少出两身汗!
王二说完,小心翼翼地看着我,生怕自己说错了话。
整个公房里,一片死寂。
刘秀才的脸,涨成了猪肝色。他那套天时地利人和的宏大理论,在王二那条具体的张家胡同和墙角豁口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可笑。
而张承言,他脸上的得意之色,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愣愣地站在那里,看着一脸茫然的伙夫王二,又看了看羞愧难当的书吏刘秀才,整个人都陷入了一种长久的、巨大的沉默与沉思之中。
我走到他的身边,轻轻地说道:
张大人,现在,你告诉我。
治国安邦,我们需要的,究竟是能把‘治国平天下’背得滚瓜烂熟的刘秀才,还是那个知道张家胡同和墙角豁口的王二
或者说,我们能不能,让刘秀才这样的人,也去了解一下,那条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张家胡同’
我的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张承言那颗已经开始动摇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