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复赛的命题一出,整个省城设计圈都陷入了一种技术焦虑。
节能、保温、新能源,这些词汇在当时并非无人知晓,但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零星的实验层面,缺乏系统、成熟、且兼具经济性的解决方案。
林博文的团队立刻投入到了对苏式建筑厚重墙体保温性能的研究中,试图通过增加墙体厚度和改良门窗密封性来做文章。而李志凡则更为激进,他开始研究一些关于太阳能利用的国外文献,试图在他的方案中,加入一个看起来极具未来感的、倾斜的玻璃集热顶。
整个圈子,都在绞尽脑汁,试图从加法入手,通过堆砌材料和技术,来攻克这个难题。
而远在红旗沟的顾建业,却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没有继续待在省城,而是在初赛结果公布后,便立刻返回了红旗沟。对他而言,竞赛只是副业,工地的建设才是主线。
他依旧每天巡视工地,开办夜校,仿佛已经将竞赛之事抛之脑后。周灵好几次都急得不行,催促他赶紧准备复赛方案,但他总是淡然地表示心中有数。
直到距离复赛方案提交截止日期只剩下最后五天时,他才再次将自己关进了房间。
这一次,他考虑再三,并没有选择那些惊世骇俗的黑科技,他知道,这些太过超前的东西有可能吓住现在的专家教授们,复赛还是低调一点好。
他拿出的,是一套基于初赛方案的微调版本。
这套方案,从表面看,改动极小。墙体依旧是改良土坯砖,屋顶依旧是泥瓦草排结合,甚至连建筑的整体形态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如果林博武看到这份方案,恐怕会再次嗤之以鼻,认为顾建业已经江郎才尽。
然而,当这套方案的详细图纸和设计说明,最终摆在沈若雪和周灵面前时,直接再次被狠狠的震撼了。
因为这次的方案恐怖的地方都藏在细节里。
顾建业的微调,几乎全部集中在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最基础的建筑物理学层面。
比如朝向与窗墙比的极致优化,他没有追求夸张的大玻璃面,而是通过精确计算本地的太阳高度角和日照轨迹,重新设计了南向窗户的尺寸、位置和窗台的深度。使得在冬季,正午的阳光可以最大限度地射入室内深处;而在夏季,屋檐和窗台又能恰到好处地遮挡住高角度的直射阳光。仅仅通过这一项调整,就实现了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和自然遮阳的双重效果。
墙体这块,他没有简单地加厚墙体,而是在改良土坯墙的内部,设计了一个5厘米宽的空气间层。这个看似简单的空腔,却利用了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的原理,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成本几乎为零的保温屏障。其保温效果,远胜于单纯加厚20厘米的实心墙体!
......
没有一个复杂的设备,没有一件昂贵的材料。
顾建业所做的,只是将阳光、温差这些最自然、最免费的能源,通过极致精巧的设计,变成了建筑自身的器官和功能。
他没有去增加什么,而是在利用一切。
这份方案,直接提交吗周灵问道,她觉得,这份方案里蕴含的理念,太过超前,那些评委,能看懂吗
还是不了。顾建业思考再三,得把这些技术原理,全部删掉。只保留最终的设计图纸和一句最简单的设计说明。
什么周灵和沈若雪都愣住了。
删掉所有精华,只留一个看似平庸的壳这是为什么
这份方案,通过复赛,足矣。顾建业的语气充满着自信,现在,还不是真正亮出底牌的时候。
他知道,复赛依旧是匿名评审。他要的,不仅仅是入围。他要的,是在最后的决赛现场,在所有专家和天才们的面前,亲口,将这些颠覆性的理念,一条条地,剖析给他们看!
他要的,是一场当着全省建筑界的面,进行的、公开的技术传道和降维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