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锯战:从午餐会到投稿邮箱
午餐会的惊雷过后,302实验室的空气像被灭菌锅高压处理过,凝重又带着微妙的期待。阎正明在众目睽睽下丢了脸面,却没彻底松口,只是含糊其辞地说“回去核实贡献”,把论文投稿的事拖了下来。
“他这是想冷处理,等风头过了再动手脚。”林卷卷抱着键盘,屏幕上是她连夜写的“作者贡献自动核算系统”,每个模块的代码行数、测试用例通过率、甚至文献引用贡献度都量化成了柱状图,“江博士,你看这个!用数据说话,看他还怎么赖!”
江砚看着那个花里胡哨却逻辑严密的系统,指尖在桌沿轻叩:“阎老师在期刊编委那里有熟人,硬碰硬容易被刁难。我们换个策略——投《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ratics》,二区顶刊,审稿快,而且主编是出了名的‘唯成果论’。”
“听你的!”林卷卷立刻开始改格式,边改边嘀咕,“最好让审稿人把赵宇那点三脚猫功夫批得连阎王爷都认不出!”
接下来的一周,两人像上了发条的测序仪,白天补实验验证数据,晚上对着审稿指南逐字打磨论文。林卷卷负责的算法部分被她改得像水晶一样透亮,每个参数选择都附上了三组对照实验结果;江砚则把讨论部分写得滴水不漏,既突出创新点,又巧妙回应了领域内可能的质疑。
投出论文的那天,林卷卷对着投稿系统的“提交成功”页面,双手合十拜了三拜:“sci大神保佑!接收!接收!接收!”
江砚拍下她虔诚的样子,发了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配文:“逻辑稀碎,但……有点可爱。”
二、审稿人:“这算法像开了加速器”
三周后,审稿意见回来了,快得让两人都有些措手不及。林卷卷点邮件时手都在抖,江砚按住她的鼠标:“我来。”
打开pdf,三个审稿人的意见赫然在目:
-
审稿人1(领域大牛):“dragon-seq
20的图神经网络模块极具创新性,将单细胞数据分析效率提升300的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建议补充与现有主流算法在10x
noics真实数据集上的对比。”
-
审稿人2:“作者对蛋白质互作网络的模块识别准确率达到927,远超现有方法。代码开源意愿值得赞赏,建议增加可重复性说明。”
-
审稿人3:“林卷卷博士开发的动态可视化模块(附件3)极大增强了结果的可读性,这在跨学科研究中尤为重要。
or
revision(小修)。”
“全是正面评价!”林卷卷差点蹦起来,指着审稿人3的意见,“他夸我了!他居然夸我的可视化像‘科学动画大片’!”
江砚的嘴角也绷不住了,眼底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别得意,小修也要认真改。尤其是审稿人1要的对比实验,得用最新的数据集。”
两人熬了两个通宵,补了五组对比实验,把代码仓库整理得清清楚楚,连注释都改成了中英双语。林卷卷还在read里加了个彩蛋:“本算法由‘卷卷战队’和‘江神工作室’联合开发,bug反馈请联系ljuanjuan龙腾edu——江博士说,有bug他负责用文献砸我。”
三、在线发表:共同一作的金色时刻
又过了两周,接收通知悄无声息地躺在邮箱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庆祝,林卷卷和江砚只是并肩站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那行“aepted
for
publication”,看了足足五分钟。
“我们……真的做到了?”林卷卷的声音有点发颤,突然想起里详细写了林卷卷的代码贡献,还引用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他看到最后,抬头看向林卷卷。
她正歪着头看他,眼睛亮晶晶的,像藏着星星,嘴角还沾着点饼干屑——刚才庆祝时吃的。
江砚突然想起第一次见她,她抱着自己的大腿嚎啕大哭,活像个耍赖的小孩;想起她把细胞养成“细胞饼”时的委屈;想起她用熊猫头表情包汇报证据时的狡黠;想起她在午餐会上,用代码为刃,劈开所有污蔑的勇敢。
心里某个地方,像被温水浸泡过,软得一塌糊涂。
他放下手机,没说话,只是看着她,嘴角慢慢扬起一个极浅、却清晰可见的弧度。那笑容像冰山融化时,第一缕落在冰面上的阳光,干净又温柔。
“干得……不错。”他说,声音比平时低了些,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暖意。
林卷卷愣住了。
她从没见过江砚笑。他总是冷着一张脸,最多是皱眉,或是无奈地摇头。可刚才那个笑容,像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她心里漾开一圈圈涟漪。
“你……你笑了?”她结结巴巴地说,手指着他的脸,“江博士,你居然会笑啊!”
江砚立刻敛起笑容,恢复了冰山本色,转身去收拾东西:“看错了。”
可林卷卷分明看到,他转身时,耳尖红得像熟透的樱桃。
那天晚上,林卷卷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拿出手机,点开和江砚的聊天记录,看着那句“别理噪音,准备证据”,又想起他刚才那个浅笑,突然捂住脸,笑得像个偷到糖的孩子。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书桌上那本《dragon-seq
20代码解析》上。
属于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手握代码与信任,向着更高的山峰,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