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光一闪:图神经网络的跨界突袭
林卷卷盯着电脑屏幕上杂乱如毛线团的生物网络数据,”
论文初稿的撰写异常顺利。林卷卷负责算法实现和结果可视化,她用代码生成的动态网络图,把枯燥的数据变成了会跳舞的科学故事;江砚负责引言和讨论,用深厚的领域知识为创新点背书。
当江砚在作者栏写下“江砚、林卷卷”作为共同一作时,林卷卷正趴在旁边吃辣条,闻言差点被呛到:“江博士,我、我真的可以吗?”
“你的代码贡献占核心模块的63,为什么不可以?”江砚推了推眼镜,语气平淡,“学术圈讲贡献,不讲性别。”
可这份初稿刚送到阎正明手里,就出了岔子。
三天后,阎正明在组会上宣布:“小江和小林的这个成果,是在我指导的‘单细胞分析平台’项目下完成的,按规矩,我来当通讯作者,一作就给小赵吧,他最近也挺辛苦。”
赵宇立刻露出得意的笑:“谢谢阎老师栽培!我一定会好好打磨这篇论文!”
江砚猛地站起来:“导师,这不符合贡献分配原则!卷卷的代码是核心——”
“什么卷卷?没大没小!”阎正明打断他,端起保温杯呷了口茶,“小林一个计算机系的,能参与就不错了,给个三作算鼓励。小江,你要懂事,别让老师为难。”
林卷卷气得浑身发抖,刚想拍桌子,被江砚按住了手。他对她摇摇头,眼神里藏着隐忍的怒火。
四、论坛风暴:“学术妲己”的污名
当天下午,校内论坛就炸开了锅。一篇匿名帖子声称:“计院林卷卷靠不正当关系混入江砚项目,妄图窃取二作,被阎老师正义拒绝!”
帖子里还附了张偷拍的照片——林卷卷趴在江砚桌上睡觉的侧影,配文:“深夜共处实验室,关系不言而喻。”
热评迅速刷屏:
“我就说她抱大腿没安好心,果然是为了抢成果!”
“江神太惨了,被这种女人缠上。”
“二作?她配吗?怕不是靠陪睡换的三作吧?”
林卷卷刷着帖子,手指冰凉。她不怕累不怕苦,就怕这种诛心的污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江砚发来的消息:“别理噪音,准备证据。”
那一刻,她突然擦干眼泪,点开代码仓库。那些一行行带着时间戳的提交记录,那些和江砚深夜讨论的录音文件,那些可视化图表的源文件……都是她的武器。
“想污蔑我?阎王爷,赵宇,你们还嫩了点!”林卷卷咬着牙,开始整理证据链,每一个文件都命名为“妲己反击战xx号弹药”。
五、午餐会惊雷:代码为证,声震全场
周五的学术午餐会,是龙腾大学各院系大佬的聚集地。阎正明正唾沫横飞地介绍“自己指导的dragon-seq
20成果”,赵宇则在一旁点头哈腰,俨然一副第一作者的派头。
“阎老师真是桃李满天下,连跨学科成果都能指导得这么出色!”有不明就里的教授附和道。
阎正明笑得满脸褶子:“哪里哪里,主要是学生执行力强,当然,方向把控还是要靠老师……”
“方向把控?我看是成果把控吧!”
一个清亮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林卷卷抱着笔记本电脑,在全场瞩目下走到台前,直接抢过阎正明手里的话筒。
“各位老师,打扰一下,关于dragon-seq
20,我有话要说。”她深吸一口气,点开投影仪,屏幕上瞬间跳出论文初稿的作者页,“这是我们最初的作者名单:江砚、林卷卷共同一作。”
阎正明脸色骤变:“小林!你胡闹什么!快下来!”
“我胡闹?”林卷卷冷笑一声,切换到代码提交记录界面,“大家看,这是github仓库的提交日志。从3月15日到4月28日,我提交了173次代码更新,核心的图神经网络模块,每一行都有我的注释和版本号。”
她手指飞快滑动,版本控制日志、单元测试报告、甚至连调试时写的沙雕注释(“这个bug比赵宇的脸还欠揍”)都赫然在目。
“再看这个!”她调出一段录音,经过剪辑的音频里,清晰传来她和江砚的讨论声:
“卷卷,这个注意力机制的权重分配需要结合生物学意义……”
“江博士放心!我加了go注释的约束条件,保证不瞎连线!”
全场鸦雀无声,连咀嚼三明治的声音都停了。
林卷卷最后切换到一张动态图,是算法优化前后的效率对比,红色曲线像火箭般蹿升:“dragon-seq
20的效率提升,90来自于我设计的图神经网络模块。我林卷卷,计算机系研二,代码能跑就是胜利——而这些代码,证明我配得上共同一作!”
她转过身,直视着脸色铁青的阎正明,声音响彻整个报告厅:“某些人,把学生的成果当成自己的囊中之物,还纵容手下散布谣言污蔑女性科研工作者,这样的‘导师’,配得上‘桃李满天下’吗?”
“说得好!”后排突然响起掌声,是生科院的张院士,“科研容不得半点虚假!小林同学,我支持你!”
掌声雷动,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阎正明的脸黑如锅底,赵宇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江砚站在门口,看着台上闪闪发光的林卷卷,嘴角终于扬起一个清晰的弧度。
这场午餐会,成了龙腾大学的科研罗生门。而林卷卷,用代码为刃,不仅捍卫了自己的成果,更把“学术妲己”的污名,劈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