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袁世凯与袁林
——高考试题背后的故事
袁林,又称袁公林,是袁世凯之墓,于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后始建,1918年6月建成。袁林不但沿袭了明清皇陵建筑风格,也采用了欧美的构筑手法,为我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袁林在竭力彰显皇家气派的同时,又区别于帝王陵寝,揭示了袁世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上的多变身份,成为清末民初社会的见证者。那么,袁世凯为何葬于安阳而不是老家项城呢袁世凯墓地为何称袁林而不是袁陵呢他又是怎样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呢就让我们跟着高考试题,一起走进袁世凯与袁林,走进晚清民国的历史风云。
缘何葬于安阳
清朝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最终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软禁于瀛台。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逝,三岁的溥仪即皇帝位,摄政王载沣摄政监国。他认为其兄光绪帝被囚禁瀛台是袁世凯所致,再加上对北洋集团强大势力的疑忌,想方设法要将其除掉,以杜绝后患。但是由于载沣的优柔寡断,又迫于当时政治局面的复杂,只能将袁世凯罢黜,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回河南后,到安阳洹上村定居下来。那么,袁世凯本为河南项城人,为何相中这里呢
其实,袁世凯早与彰德府结下不解之缘。据记载,1906年10月,清政府在彰德(今安阳)举行了约有4万名新军参加的大规模军事会操,史称彰德秋操。这次会操,展现了袁世凯的军事实力,他被清廷视为栋梁之臣。也就在此时,袁世凯对安阳产生兴趣,买下一块大约200亩的土地,这便是洹上村。
此外,据袁世凯之女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一书中回忆,袁世凯生母刘氏病逝后,灵柩被运回项城埋葬。袁世凯同父异母的兄长袁世敦认为刘氏不是正房,灵柩不能埋入祖坟,袁世凯此时虽位居高官,也据理力争,最后还是无法让母亲葬入祖坟,只得另买了新坟地安葬。受此影响,袁世凯与兄长积怨颇深,便再也不回项城老家。
同时,从地理位置看,安阳地处华北平原,西依巍峨太行山,东望千里之平川,据河北之襟喉,控江汉之形胜。漳河、洹河、汤河、卫河纵横其间,京汉铁路贯穿南北,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更为重要的是离北京很近,以便就近掌控北洋新军和了解朝政局势。袁世凯应该是特别看中了这一点,他表面上养疴赋闲,垂钓吟诗,其实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希图东山再起。此时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当下的心情: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迅速掌握清政府军政大权,并通过一逼一谈手段,迫使清帝退位,自己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倒行逆施,上演了复辟帝制的丑剧。由此看来,安阳洹上村是袁世凯实现其政治权力的发祥之地,故而他对此情有独钟,临死前留下了扶柩回籍,葬吾洹上的遗言。
袁世凯病逝后,墓地选址有两个,一个是据传袁世凯在世时自己选中的太行山中,次子袁克文想要把墓地建在那里。一个就是现在的袁林,位于洹上村东北侧的太平庄,也称龙虎庄,长子袁克定力主建在这里,并由河南巡抚田文烈主持建造。这件事在袁克文所著《洹上私乘》(1926年出版)一书中有记载,及先公(指袁世凯)殂,群议葬事。文(袁克文自称)以太行山地请,大兄(指袁克定)独不可,未被采纳。洹上村南临洹河,北靠韩陵山,在此建造坟茔可谓头枕山脚蹬水,风水极佳。
袁林而非袁陵
埋葬制度自古就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皇帝墓一般称为陵,士大夫墓一般称作冢,平民百姓的墓称作坟,而被人们神化的圣人,如孔子和关羽的墓又称作林。那么,袁世凯的墓为何叫袁林呢
据《洪宪宫闱秘史》记载,袁世凯病逝后,长子袁克定认为袁世凯当过83天的皇帝,欲效仿历代帝王之陵墓,命名袁世凯之墓为袁陵。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不大赞成,说:袁公生前称帝不成,未克身居大室,且已取消洪宪年号,设更用袁陵名义,殊嫌未当。袁克定不死心,往而见之曰:伯父所言,然则大殓时何以又用冕服乎(袁世凯入殓时头戴平天冠,身穿祭天大礼服,俨然大行皇帝)徐世昌这样说:冕服置于柩中,人不见之,‘袁陵’两字则垂诸永久,未可相提并论。为今之计,唯有执两用中之。以愚见所及称之为‘袁林’可乎‘林’与‘陵’读音差不多,且古《说文》所载‘陵’与‘林’通,避‘陵’之名而仍行‘陵’之实,无有善于此者。克定韪其言。
安阳博物馆藏有的《袁公林墓工报告》中的《内务部核议袁公林墓祀典并酌拟保管规则及林墓所占地亩请商财政部核明数目豁除粮赋呈文》记载:……拟将墓地定曰袁林。本部查河南旧俗,凡树木蓊翳之区取名为林,其来已久,稽之省志,灼有前规,宋著作郎范纯仁植桑于襄城,而有著作林之称;明祭酒宋讷筑墓与滑县,而有宋家林之称,矧我袁前总统为一国之元首,万方所景企,允宜循河南之俗,定佳城之名称为袁公林……这里举了两位前人作为例证,以表明袁林名正言顺,避免引起猜忌。
另据1933年的《续安阳县志》记载:是年(民国五年),袁世凯以现任民国大总统,改元洪宪元年。国民党蔡锷等,兴师讨伐,袁病薨于北平。本年秋,国葬于洹北龙虎庄(即太平庄),建造陵墓,东临官道,植有森林,名曰袁林。……可见地方史志上已将袁世凯墓称为袁林了。
1918年徐世昌选举为中华民国总统后,来到袁林察看,写下了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这几个字浑圆饱满,遒劲有力,就镌刻在墓碑的正面。
近代化的推动者
袁世凯向来被作为反面教材,这也是袁林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1952年11月,毛泽东来到袁林视察,参观完后,毛泽东讲述起袁世凯的罪恶历史,当讲到最后说由于他倒行逆施,洪宪皇帝才当了83天,就见上帝去了时,有人提议说:袁世凯恶贯满盈,他的坟茔应该平掉。毛泽东说:不要平嘛,要把它保护好,留作反面教材嘛。正是毛泽东的这句指示,使袁林在之后的政治运动中免遭破坏。
沧桑岁月,历经百年之后,人们对袁世凯的认识渐趋客观,随着一些史料的公开,很多学者也认识到了袁世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袁世凯小站练兵,建立新陆军,无论是组织体制、武器装备、军队编制,还是兵种构成、军官选拔、募兵制度、军事训练及军事教育等,都体现了它是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是一支完全不同于旧的八旗、绿营、湘军、淮军的近代化的新式陆军。它的创建,为清末军制改革提供了蓝本,成为全国军制改革的先导,开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先河,在我国军事近代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又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位高权重,直接参与、领导了新政的进行,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军事上,继续编练新军,并进行了清末著名的三大会操——河间会操、彰德会操和太湖会操,展现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一面。
政治上,推动地方自治,开中国近代巡警制度。1902年,袁世凯命段芝贵率领预先训练的三千名巡警接收天津等地,实质上突破了《辛丑条约》关于天津不能驻军的规定。袁世凯参与中央官制改革,推动立宪潮流发展,特别是逼迫清帝退位,实现民主共和,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经济上,袁世凯具有重工重商思想,大力支持工商业的发展,建铁路办工厂,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对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煤矿公司等进行重点扶持和支持,在资金、税收、运输等方面都有很大优惠。著名的京张铁路便由袁世凯督修,是他委任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路务,1905年开工,1909年全线通车。这是中国自筹资金、自行设计、独立修筑的第一条官办铁路。甚至在安阳洹上村隐居时,面对安阳的彰德广益纱厂即将倒闭的情况,袁世凯收买其旧股,募集资金,让其重新开工。据袁静雪回忆,在洹上村时,袁世凯专门雇人养蚕、缫丝,然后将丝送到他所经营的纺纱厂织成绸缎出售。
文化教育上,主张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推动文化教育近代化的继续发展。袁世凯在任直隶总督期间,掀起了一个创办新式学堂的高潮,不仅发展了普通教育,对女子教育、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等专门教育也非常重视,如今的山东大学就是在袁世凯一手操办下创建的,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1905年8月,由袁世凯主稿,联合赵尔巽、张之洞等督抚大臣,联名向清廷上了《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折》,要求废除科举。两天后清政府接受了袁世凯等人的建议,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2011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就考到这则材料。科举制的废除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它扫除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障碍,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
袁林中西合璧,是典型的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最南端的照壁是进入景区的标志,呈八字形,大屋脊,青砖硬山,绿琉璃瓦顶,正面墙上刻有十二纹勋章图案等。牌楼往北神道东西两侧排列着由望柱、石马、石虎、石狮和武将、文官组成的仪仗。神道北端是碑亭,面宽6.66米,寓意袁世凯病逝日期——1916年6月6日,亭内是徐世昌所写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大字的袁世凯墓碑,碑的背面则没有文字,可能与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样,有留待后人评说之意。
袁林作为一座中西合璧的帝陵式建筑,是民国初期官方建筑的重要代表,见证清末民初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欲了解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来河南,到安阳,游袁林,学历史!
袁世凯陵墓
袁林石像生
青山绿水红飘带
红旗渠——人工天河,太行山碑
太行大峡谷——风景如画,百里画廊
红旗渠——人工天河,太行山碑
大家听说过人工天河红旗渠吗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事实上,红旗渠与红旗渠精神已经走进了中小学教材。
那么,高考试卷中又是怎样考查红旗渠的呢让我们跟着高考试卷,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红旗渠看看吧!
人工天河——红旗渠
高考聚焦
(2019年天津高考T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在太行山的陡坡上修建了坡度很小、蜿蜒曲折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红旗渠。
读材料,回答下题。将红旗渠干渠的坡度设计得很小是为了()
A.减轻渠水对渠堤的侵蚀
B.增加输水渠的输水流量
C.减少输水渠中泥沙沉积
D.降低输水工程建设成本
【考题解读】红旗渠坡度设计
参考答案
A
考题分析
本题属于地理命题范畴,考查了人类因地制宜改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减轻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具体考查的是太行山地形对红旗渠水渠建设的影响,及人类科学设计水渠坡度,延长使用时间,实现水渠的可持续利用。据文字材料分析可知,红旗渠修在太行山的陡坡上,陡坡水流较快,对渠堤的侵蚀作用较强,渠堤容易损坏,所以要将干渠的坡度设计得很小,干渠水流量因此会变缓,输水量减少,水流速度降低,进而减轻对水渠渠堤的侵蚀,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渠堤,A项正确;坡度设计得很小,会造成干渠水流量减少,B项错误;流速较缓的输水渠会增加泥沙沉积,C项错误;与输水工程的建设成本并无直接联系,D项错误。所以答案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