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高陵
——高考试题背后的故事
曹操墓是真的吗
2016年北京历史卷第40题,将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相互参照,进行考试。试题分别从墓葬位置、墓葬的形制结构、出土器物以及出土器物上的文字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
那么,曹操墓是真的吗
答案是:当然!曹操墓的最终认定,由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支撑,这些证据链相互印证,最终共同指向了墓主人——曹操。
曹操生前钟情此地
历代关于曹操墓的位置记载固然有多处,但邺城为曹操的王业本基,霸府所在,曹操将其陵寝选择在邺地理所应当,而考古专家们根据王国维提倡的地下之新材料与地上古文献记载的双重证据法,综合各种证据,已经将真正的曹操墓固定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此地也正在古邺城所辖范围。
后世对于曹操多有品评与吟咏。曾任相州刺史的唐朝名相张说作《邺都引》一诗,其中有句: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诗中提到魏武帝曹操争霸天下,在邺城开创了曹魏基业。但到了唐朝之时,已然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指邺城附近到唐朝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荒冢,里面埋葬的多是国戚贵胄和曾经明艳动人的美人。
关于曹操死后葬身何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流传甚广。事实上,直到唐朝,世人还知道曹操埋葬之处。唐代诗人张说所提及的这些墓冢,在宋代以后逐渐被传说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曹操为了预防自己的坟墓被人盗挖,而专门修建了这么多座假坟墓来迷惑世人,即所谓疑冢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其实这些坟墓不止七十二座,也多被盗挖,其真实身份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多年的考古已经确认,均为北朝的大型古墓,1988年它们以磁县北朝墓群的称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正月病逝于洛阳,去世前写下《遗令》。其中提到身后对自己姬妾们的安排,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上,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以表达对自己的纪念。文中也对自己的葬地做了交代: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事实上,这是曹操反复叮嘱之事,早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他就颁布了《终令》。其中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曹操选择高地作墓地,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土地贫瘠的地方,不会侵占农田;二是借着高地做坟墓,不会过分耗费财力物力,符合曹操倡导的节俭精神;三是明确要求不要封土,不要立碑,不要栽树,彰显了曹操的薄葬精神和不事张扬的意愿。
为什么曹操要以西门豹祠为坐标来决定自己的墓葬之所呢这是因为他对西门豹非常崇敬。西门豹投巫治邺,修渠利民,功在千秋。同时,为兼顾防洪抗旱,西门豹营建了引漳十二渠这一造福千秋的宏伟工程,沿漳河由高到低做了十二个闸口,河水多时蓄水,干旱时泄水,河水灌溉农田,将盐碱地改造为万顷良田。西门豹可以说是邺地的标志性人物,是曹操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所以,曹操墓以他的祠庙为坐标在情理之中。
空间坐标明确定位
《鲁潜墓志》是1998年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当地起土烧砖时发现的。墓志明确标出了曹操高陵的位置。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从方位表述看,高决桥、曹操高陵与鲁潜墓构成一个三角定位关系,为定位曹操墓提供了重要依据。这里高决即后来的高穴村,得名当在魏晋之间。高穴村之名,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资料为宋代《相台志》所载,其得名应在唐宋年间,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所谓穴,民间旧指坟墓,比如墓穴,而高穴,即为高陵之穴,可理解为高高的坟墓,也可指高地上的坟墓,既表明该村与高陵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又表明这一带地势的确高拔挺出。曹操高陵所在地,到现在其地势依然高出周边包括西高穴村在内的地区,和《终令》《遗令》的表述相吻合。
鲁潜墓志.tif>
鲁潜墓志碑文.tif>[鲁潜墓志]
西门豹祠同样是重要方位坐标。唐人对曹操高陵的方位定位明确,唐朝宰相李吉甫所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说: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当时邺城已毁,旁边建邺县,距离极近,可忽略不计。这一条表述明确了邺城、西门豹祠、高陵(曹操自云西陵)三点一线的关系,距离各十五里。丰乐镇西门豹祠正处在这个距离点上。
后来的考古发掘证实,曹操高陵是这里唯一一座王侯级别的高等级大墓。就大墓本身而言,其四角攒顶等形制具有东汉晚期特征,且规模很大,规格极高,曹植所作的《武帝诔》描述了父亲墓穴的幽深。我们将曹操墓与同时期曹魏大司马壮侯曹休之墓作一个比较。曹操墓东西长60多米,而曹休墓东西长50.6米;曹操墓墓顶为6.5米,而曹休墓墓顶则为4.5米。以墓道长度而言,曹操墓为39.5米,而曹休墓为35米,要短了不少。以上数据足以证明曹操墓为王侯级别的高等级大墓。
出土文物指向曹操
高陵出土的文物对曹操墓真实性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墓中随葬的物品符合相关资料的记载,均为墓主日常所用和所佩戴之物,极少有金银珠宝之类,符合曹操生前《遗令》薄葬的主张:无藏金玉珠宝。查看随葬品,没有发现曹操印章,只是将佩带印用的丝带随葬。墓中出土的陶器纹饰很少,多为素面。这和《武帝诔》的记载明器无饰,陶素是嘉相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随葬品还有越级的迹象。有大型圭和璧,帝王特征明显。其他随葬品上绘有龙形,可证明此墓为超越一般王侯级别的墓葬。墓内还出土了十二个釜形陶鼎。《后汉书·志·礼仪》说当时天子随葬的用鼎制度是瓦鼎十二。据此可对墓主人所处的时代及身份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界定,属于东汉年代且为帝王级别。曹操生前并未称帝,最高封号为魏王,谥号武王。魏武帝是曹丕称帝之后的追封。据史料记载,曹操生前即享受许多特殊的帝王之礼,进封魏王后,更享有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之尊荣。这些均源自汉献帝的赐封。由此看来,曹操去世后,其葬制和随葬品享受部分帝王级礼仪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两个更直接的证据:首先是圭形石牌上面的文字,形成一个魏武王常所用系列,即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刻铭石牌系曹操高陵考古重大发现,是证明曹操墓最直接的证据,弥足珍贵。这些随葬品被埋在厚厚的淤泥之下,幸运地躲过了盗墓贼的洗劫。挌虎即格虎,与猛虎搏斗,史传虽记载曹操躬禽猛兽,但并没有明确记载曹操与老虎格斗,有人以此质疑以上挌虎系列武器的真实性。据考古专家李凭先生解释,挌虎一词的意思后来被引申,借以形容刚劲有力的举动或坚硬锐利的武器。在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的圭形石牌上,挌虎就被用作大戟、大刀、短矛等名词的定语。
另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实物——从民间收缴上来的石枕,上面赫然书写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字样。这可与曹操生前患有头风病的记载相印证。《三国志》曾记载曹操此病,官渡之战前,曹操读了陈琳的《讨曹操檄文》后,惊怒交加,激出一身冷汗,却意外地缓解了头风病。慰项石枕可以说是一件曹操离不开的保健之物。在排除造假嫌疑之后,可作为墓主人身份的直接证据。
证据罗列到这里,墓主所处时代及身份已经相当明确,在故邺之地,除了曹操,当时不会有第二个同样特征的人物。正如上述高考题所说:西高穴墓出土器物的时代以及墓葬规制分别与曹操所处时代及其身份相符。
时间线索锁定曹操
高考试题中提到在曹操那一时期,有三位魏武王。历史上确实还有其他两位谥号为魏武王的人,但和曹操并不在一个时期。一位是冉闵(约322年—352年),一位是姚襄(约321年—357年),他们均生活在曹操去世约百年后的十六国时期。他们不大可能埋葬在邺城地区。冉闵生前的确以邺城为首都,但他遭俘后被杀死在现在的辽宁地区,作为一个俘虏,对方不可能把他的遗体运回邺城并做如此高规格下葬。而姚襄也是在今甘肃天水附近被前秦擒获并斩杀,前秦也断没有理由特地千里迢迢将其送到邺城给予厚葬。故基本可以排除是后两者墓葬的可能性。《鲁潜墓志》更提供了强有力的直接证据。鲁潜去世于后赵建武十一年即345年,比冉闵和姚襄死亡的时间都要早,当时肯定还不存在冉闵之墓与姚襄之墓,墓志也不可能将这两者的墓穴作为鲁潜墓的坐标参照物。所以通过《鲁潜墓志》完全可将冉闵与姚襄二人排除于西高穴二号墓主之外。
西门豹祠、高陵所在之西冈以及《鲁潜墓志》,不同时代的发现均指向同一所在,同时高陵中出土文物又清晰明确地指向墓主人为曹操,这种种地上地下证据与历史可靠资料记载十分吻合,可见高陵的发现乃是偶然中的必然。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是一个综合工程。展区前广场以魏武挥鞭为题的曹操塑像是重要的打卡地,曹粉会带一些鲜花或者头痛粉、布洛芬之类的药物在此祭奠曹公。也许不是不堪寂寞,曹操出土,而是我们期盼曹公太久,精诚所至,终于迎来了这金风玉露的相逢。
高陵随葬十二陶鼎
魏武王常所用圭形石牌
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横槊曹公——千秋功过,后人评说
戏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戏曲脸谱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们以鲜明的色彩勾画,将戏剧人物的性格和特征象征性地展示出来,将对人物的道德评价直接画在脸上。一般蓝色代表刚毅,红色代表忠义,黄色代表勇猛,白色代表奸诈,黑色代表粗豪,等等。
歌曲《说唱脸谱》中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其中曹操,就被固定为白脸奸臣的形象,例如《捉放曹》《击鼓骂曹》中的白脸曹操就是典型的反面丑角。
事实上,史传中的曹操要复杂得多,而用丑角来定位他实属名实两乖,误读不浅。
曹操铜像
高考聚焦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第47题)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考题解读】评说曹操
参考答案
(1)态度:①陈寿:尊曹。②朱熹:贬曹。
原因: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②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进行正确历史解释。但是历史态度原因的探究则需要考生具备唯物史观和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答题准确。
在历年试题中对曹操有关的知识点考查涉及范围较为广泛。(1)曹操形象。如2013年全国Ⅱ卷历史考查到曹操戏剧形象。(2)曹操用人。如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考查到曹操唯才是举,2024年全国甲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考查曹操用人及三国人才鼎盛。(3)曹操武功。如2013年福建语文卷试题考查赤壁之战。(4)曹操后人。2018年浙江历史卷选考试题考查曹丕的多才多艺,2023年全国甲卷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到曹植《七步诗》与项羽破釜沉舟。(5)曹操的评价。如2015年湖南语文卷古代诗歌考查张说《邺都引》诗赋曹操,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考查曹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