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万历十八年之风起辽东 > 二十六

二十六
喝完了五行归元汤,让小太监将白清卓带往前苑偏殿之后,朱翊钧站起了身,离开了龙椅。张诚急忙上前为他整了整衣袍。
朱翊钧径自吩咐道:让郑贵妃、王贵妃等过来,朕和她们一齐驾临筵席现场。
张诚随即出去传旨落实了。
这时,陈矩却紧皱眉头走了过来:陛下,方应龙大人一直守在后苑门口苦苦求见,声称是要当面感谢陛下派遣太医对他儿子的救护之恩。
方宝棠既已苏醒,就用不着了吧。让他回前苑偏殿等候。
唉,方应龙大人还向老奴提起有机密大事必须面见陛下……
朱翊钧怔了一下,忽然若有所悟,沉沉一笑:也好。他看到朕单独召见白清卓,想必已是憋坏了吧让他进来,看一看他有何话说。
陈矩嘟哝了一句:陛下的脾性真是太好了……答罢,领旨转身去了。
不一会儿,方应龙进了净室,俯身便跪:老臣恭谢陛下的救子之恩,我方氏一族永铭不忘……
朱翊钧大袖一摆:方爱卿还有何事
方应龙不敢啰唆,抬头直视着他:老臣对一事忧心如焚,特来提醒陛下。
朱翊钧冷冷淡淡地一笑:哦朕难道又被谁灌了什么‘迷魂汤’,还需要方爱卿您巴巴地送来‘醒酒石’吗
老臣不敢,老臣只是实话实说、不吐不快。方应龙肃色而答。
你可以实话实说,但朕希望你长话短说。朱翊钧容色沉沉,一股威峻之气向他直压下去。
方应龙深吸了一口长气,凛凛地正视着朱翊钧:陛下难道忘了当年的情景吗万历十年之际,老臣和张四维、张鲸从张居正府中抄出了一副金牌对联,上面写着‘日月共明,万国同仰大明天子;山丘为岳,四方齐敬太岳相公’。张居正可是任由别人把他的表字‘太岳’与‘大明’相提并论啊!陛下,您忘了当年‘相重君轻’之奇耻大辱吗
朕没有忘记。朱翊钧腮边的肌肉隐隐一跳,但申师傅始终是不能和张居正相提并论的。
而今,南兵营参将白清卓与申时行一同题字于‘博文馆’匾额,白清卓写‘春华’二字,申时行写‘秋实’二字。他俩这是师徒结党以固权位,其来也渐,其入也深!陛下不可大意啊!
白清卓,朕方才已经亲眼见过了。朱翊钧无声地一笑,而方大人你,和他谈话的时间,未必会比朕今天更少吧
方应龙咬着牙齿,继续硬声讲去:陛下勿怪老臣多言。依老臣见,历代朝廷之上,出现了司马懿、司马昭这样的‘虎父狼子’固然可怕,但若出现了诸葛亮、姜维这样的‘名师高徒’,似乎亦非可喜之事,对吧西蜀季汉后主刘禅,可是拿独断专行、九伐关中、劳师动众的姜维几无办法!
朱翊钧眉头微动,沉吟了起来。
方应龙最后再加了一把火:您一旦听从白清卓、申时行之建言而给南兵营格外开恩、加薪补饷,那么到时候戚家军欢呼歌颂的便不是陛下您,而是他申时行和白清卓!您忘了那首至今流传在蓟镇一带的诗歌了吗——‘辕门遗爱满幽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陛下,您看,这些人至今仍有怨君刺上之意……
够了。朱翊钧一声断喝止住了他,陈矩,送方大人到前苑等候筵席开始。
老臣谨遵圣谕。方应龙暗暗察看朱翊钧的反应,知道自己刚才那番话已然在他心底种下了一根隐刺,便见好就收,不再多语,恭然退了出去。
待他走后,朱翊钧暗暗皱起眉头深深思忖了起来。这时,一身宫装的郑贵妃从净室侧门转了进来:陛下,方大人这是在挑拨您和申阁老的关系啊!
他心里边的小算盘,朕一向清楚得很。朱翊钧的唇边掠过了一抹冷笑,不过,方应龙奏称‘恩自上出,方为帝王之道’这句话没错。对南兵营补薪加薪一事,宜于暂缓。但考虑到白清卓的深切之言,亦不得不办。只是朕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亲口宣布于天下的。
郑贵妃柔柔而道:陛下英明。
朕要么在午门献俘大典上宣布,要么在巡边阅视上宣布,这才显得‘天恩浩荡’嘛!
郑贵妃向他含笑点头称赞不已。
朱翊钧过去牵起了她的纤纤玉手,一齐迎着清清日光向净室外缓步而去:但这件事儿,朕却不能轻泄于外,免得有人在外面窃弄朕的‘威福之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