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十里桃花,一笑尘缘 > 第3章
暮色四合,如同浓得化不开的墨汁,缓缓浸染了柳府的亭台楼阁。白日里喧嚣的正厅早已沉寂,唯有几盏纱灯在回廊下次第亮起,昏黄的光晕勉强驱散着廊柱投下的浓重阴影,却照不透深宅大院里弥漫开来的、无形的沉重。风穿过庭院,带着初秋的凉意,拂过花木,发出沙沙的轻响,更衬得这偌大的府邸空旷而寂寥。
柳眉独自穿过曲折的回廊。白日正厅那场风暴的余波,并未因她的离开而消散,反而像无形的蛛网,缠绕着她的脚步。大伯母那尖利的斥责、父亲沉重的叹息、母亲压抑的啜泣,还有那满地狼藉的碎瓷片,都还在她心头盘旋。她没有回自己的小院,而是径直走向府邸最深处、最僻静的一处所在——老夫人的“颐年堂”。
颐年堂建在府邸西北角一处高坡之上,四周遍植苍松翠柏,终年郁郁葱葱,隔绝了大部分尘嚣。堂前有一方小小的荷塘,此时荷叶已显残败之态,几朵迟开的荷花在暮色中垂着头,带着一种凄清的美。推开厚重的雕花木门,一股浓郁而独特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陈年药材的微苦、上好檀香的醇厚、以及淡淡墨香混合而成的味道,沉静而安神,瞬间抚平了柳眉心头的几分焦躁。
堂内光线比外面更暗,只点了一盏小小的羊角灯,搁在临窗的紫檀木案几上。灯光昏黄,勉强照亮了案几上摊开的一卷泛黄的医书,以及旁边一个精巧的铜制药臼。窗下,一张铺着厚厚锦垫的藤榻上,柳府的老夫人正斜倚着。她已年过七旬,满头银丝在昏暗中依然梳理得一丝不苟,用一支简单的玉簪绾住。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刻的沟壑,但那双眼睛,在昏黄的灯光下却异常明亮,如同历经风霜打磨过的黑玉,沉淀着洞悉世事的睿智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听到门响,老夫人缓缓抬起眼皮,目光落在柳眉身上,浑浊的眼底瞬间漾开一层柔和的光。她放下手中的书卷,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却异常温和:“是眉丫头啊?过来,坐奶奶身边。”
柳眉快步上前,在藤榻边的小杌子上坐下。她注意到老夫人放在膝上的手,指节有些变形,皮肤薄得透明,布满褐色的老年斑,正无意识地轻轻摩挲着衣襟上的一小块玉佩。那玉佩温润,色泽古朴,显然是贴身佩戴多年的旧物。
“奶奶,”柳眉低低唤了一声,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您歇着吧,天色晚了,别累着眼睛。”
老夫人浑浊的目光细细打量着孙女,从她略显苍白的脸,到她身上那身依旧素净的月白衣裙,最后停在她微微低垂的眼睫上。她伸出手,枯瘦的手指带着微凉的触感,轻轻抚上柳眉的脸颊,动作轻柔得如同拂过一片易碎的羽毛。
“瘦了,”老夫人叹了口气,那叹息声在寂静的堂屋里显得格外清晰,“白日里那场闹腾,奶奶都听说了。你大伯母的性子,你是知道的,炮仗一点就着,心里存不住话。她也是为了家族,急昏了头。”她的声音里没有责备,只有一种深深的无奈和体谅。
柳眉垂下眼帘,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没有说话。老夫人却仿佛看穿了她心中翻涌的委屈与坚持。
“丫头,”老夫人收回手,重新握住那枚玉佩,指腹轻轻摩挲着,“你告诉奶奶,你心里头,到底是怎么想的?那佛经,那檀香,那青灯古佛……当真就比这世间的人情冷暖、比一个安稳的归宿,更让你心心念念?”
她的语气没有丝毫逼迫,只有一种长辈对晚辈最深的关切和探究。昏黄的灯光下,她脸上的皱纹仿佛更深了,那双睿智的眼睛里,映着柳眉沉默的侧影,也映着窗外渐渐深沉的夜色。
柳眉抬起头,迎上奶奶的目光。那目光没有大伯母的尖锐,没有父亲的沉重,也没有母亲的忧虑,只有一片深沉的、近乎悲悯的理解。这理解像一股暖流,瞬间冲垮了她白日里强撑起的平静堤坝。她鼻尖一酸,眼眶瞬间红了,但强忍着,没有让泪水落下。
“奶奶……”她的声音有些发颤,带着一丝压抑已久的哽咽,“女儿……女儿不是不知好歹。世间的情,世间的暖,女儿并非不懂。只是……”她顿了顿,似乎在寻找最贴切的字眼,“只是女儿的心,像一只被困在金丝笼里的鸟儿。那笼子再华丽,锦衣玉食,众星捧月,可它终究是笼子。女儿想要的,是能自由飞翔的天空,哪怕那天空里只有孤云野鹤,只有清风明月。”
她微微仰起头,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声音变得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向往:“女儿读佛经,并非厌弃红尘,而是想在其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安宁与自在。女儿焚香静坐,也非逃避,而是想看清这世间万象的本质,不被虚妄的繁华所迷。女儿想要的,不是一个依靠,一个归宿,而是一份真正属于自己、不被任何外物所缚的清明与澄澈。这……便是女儿心中的‘山水’。”
老夫人静静地听着,浑浊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疼惜,有理解,有欣慰,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几乎化为实质的无奈。她沉默了许久,久到柳眉以为奶奶不会回应了。堂内只剩下灯芯偶尔爆裂的轻微噼啪声,以及窗外秋虫低低的鸣唱。
“好孩子……”老夫人终于再次开口,声音比刚才更加沙哑,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的重量,“奶奶……懂你。”
这简单的三个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柳眉心中最沉重的枷锁。她猛地低下头,泪水终于无法抑制地夺眶而出,无声地滴落在膝头月白的裙裾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水痕。
老夫人伸出手,颤抖着,轻轻抚去柳眉脸颊上的泪水,动作笨拙却无比温柔。“傻丫头,哭什么?奶奶知道,你心里苦。这世道,这规矩,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罩住了所有人。尤其是我们这样的高门大户,女儿家的命运,从来就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深深的感慨,“你父亲,你母亲,他们何尝不疼你?可他们肩上扛着的是整个柳家的体面,是家族的兴衰荣辱。你大伯母,性子是急了些,话是难听了些,可她说的,句句都是这世间的‘道理’,是家族的‘规矩’。她怕,怕你一个闪失,坏了柳家几代人的清誉,怕你耽误了前程,更怕你……成了家族的‘罪人’。”
老夫人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接下来的话,每一个字都显得异常沉重:“族里的那些老朽,已经在你父亲耳边吹过风了。他们说,柳家的女儿,若不能嫁得风光,不能为家族带来助力,便是失了本分。更有甚者……甚至提到了‘家谱除名’这样的狠话。”她看着柳眉骤然苍白的脸,眼中满是痛惜,“孩子,奶奶老了,这把老骨头,护不住你多久了。你父亲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你母亲,除了掉眼泪,又能做什么?这府里,真正能理解你几分心思的,恐怕只有奶奶这个半截身子入土的老太婆了。”
柳眉的身体微微颤抖着。家谱除名!这四个字像冰冷的铁锤,狠狠砸在她的心上。那意味着被家族彻底抛弃,成为孤魂野鬼,在世人眼中,比死亡更可怕。她从未想过,自己一心向佛、追求清净的愿望,竟会引来如此严厉的威胁和惩罚。
“奶奶……”她抬起泪眼,声音里充满了无助和恐惧,“难道……难道女儿就只有嫁人这一条路可走吗?女儿的心,女儿所求的道,就真的……一文不值吗?”
老夫人看着孙女眼中那破碎的光芒,心如刀绞。她紧紧握住柳眉冰凉的手,枯瘦的手指传递着一种微弱却坚定的力量。
“不,孩子,你的心,你的道,在奶奶这里,重逾千钧。”老夫人语气坚定,浑浊的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这世间的道理,这家族的规矩,固然强大,可它们压不垮一颗真正觉醒的心。奶奶年轻时,也曾有过自己的念想,自己的山水,只是……生不逢时,身不由己,最终只能将那点念想深埋心底,做了这柳家几十年的‘老封君’。”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遥远的追忆和深切的遗憾,“奶奶不想你重蹈我的覆辙,不想你像奶奶一样,在无尽的琐碎和规矩中,磨灭了心头的光。”
她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凑近柳眉,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种耳语的郑重:“丫头,奶奶护不住你一辈子,更不能公然违逆那些族老,违逆这世道。但是……”她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着柳眉,“奶奶可以给你一样东西。”
说着,她松开柳眉的手,颤巍巍地从自己贴身的衣襟里,摸索出一个巴掌大小、用深蓝色锦缎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她解开系得极细的丝带,一层层打开,露出里面一个暗沉无光的紫檀木小盒。那盒子古朴,没有丝毫雕饰,只在盒盖边缘,有一个极其细微、几乎难以察觉的莲花纹凹槽。
老夫人用枯瘦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打开盒盖。盒内,并非什么珍宝,而是一卷用素色麻布包裹得整整齐齐的薄薄书册。书册很旧,纸张泛黄,边缘磨损严重,显然是被人无数次翻阅过的。
“这是……”柳眉疑惑地看着。
“这是奶奶年轻时,从一位游方高僧那里得来的《心经》注解手抄本。”老夫人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虔诚,“那位高僧说,此经注解,非为文字,乃为心印。能解者,自能得大自在。奶奶……没能真正解透它,辜负了高僧所赠。现在,奶奶把它交给你。”
她轻轻拿起那卷经书,如同捧着稀世珍宝,郑重地放入柳眉手中。柳眉触手冰凉,那粗糙的纸张质感,却仿佛带着一股奇异的暖流,瞬间流入她的心底。
“孩子,记住奶奶的话。”老夫人紧紧握住柳眉拿着经书的手,目光锐利如鹰隼,穿透了昏黄的灯光,直抵柳眉的灵魂深处,“外头的风浪再大,规矩再严,都只是皮肉之苦,是尘世的劫难。真正能困住你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的心。若你心向菩提,志在清净,便要守住这份心志,如同守护这卷经书,如同守护你眼中的山水。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如何逼迫,你都要在心里,为自己留一方净土,点一盏不灭的明灯!”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带着一种穿透岁月的力量,在柳眉心中激起巨大的回响。
“奶奶不能替你做决定,更不能替你承担后果。但是,奶奶会在这里,守着颐年堂,守着这方小小的天地。无论何时,只要你觉得撑不住了,觉得心乱了,就回到奶奶这里来。奶奶这里,永远有你一碗热茶,一卷经书,还有……一个能听你说话的人。”老夫人眼中闪烁着泪光,却强忍着没有落下,“你只管走你的路,修你的道。奶奶这把老骨头,还能为你挡一挡那些明枪暗箭,还能为你……在这深宅大院里,撑起一小片可以喘息的天空。”
柳眉紧紧握着那卷带着奶奶体温的《心经》注解,泪水再次汹涌而出,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只有委屈和恐惧,更多的是一种被理解、被支撑的巨大感动和力量。她看着奶奶苍老而坚定的面容,看着那双睿智而充满疼爱的眼睛,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勇气。
“奶奶……”她哽咽着,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一个字,“谢……谢谢奶奶……”
老夫人欣慰地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在暮色中悄然绽放的秋菊。她轻轻拍了拍柳眉的手背:“傻孩子,一家人,说什么谢。记住奶奶的话,守住心,护好自己。这世道艰难,路要一步一步走,劫要一关一关过。奶奶……等着看你心中的山水,真正澄澈明净的那一天。”
她顿了顿,似乎想起了什么,又挣扎着想要起身。柳眉连忙扶住她。
“哦,对了,”老夫人示意柳眉扶她坐直,然后伸手在枕边摸索着,拿起一个用细麻绳捆扎好的小纸包,递给柳眉,“这是奶奶今日新配的安神茶,里面加了些宁心静气的草药。你拿回去,睡前用滚水冲了喝下,能睡得安稳些。心定了,神才安,路才走得稳。”
柳眉接过那小小的纸包,一股淡淡的、混合着草药清香的气息扑鼻而来,带着奶奶特有的、令人心安的味道。她将纸包和那卷《心经》注解紧紧贴在胸前,仿佛拥有了对抗整个世界的力量。
“时候不早了,你快回去吧,免得你母亲担心。”老夫人靠回藤榻,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记住,无论发生什么,奶奶都在这里。”
柳眉深深地看着奶奶,郑重地点了点头:“奶奶,您保重身体。女儿……女儿告退了。”
她起身,对着老夫人深深一福,然后转身,步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她推开颐年堂厚重的木门,一股清冷的夜风立刻涌了进来,吹散了堂内温暖的药香和檀香。门外,月色如水,清冷地洒在庭院里,照亮了石阶,也照亮了她前方的路。
她握紧了手中的经书和药包,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和奶奶的嘱托。深宅的阴影依旧浓重,家族的压力依旧如山,但此刻,她的心中,却仿佛点燃了一盏小小的、却无比明亮的灯。那灯火微弱,却足以照亮她脚下的方寸之地,足以让她在这无边的黑暗与喧嚣中,看清自己前行的方向。
她沿着回廊,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小院。夜风拂过,带来远处隐约的虫鸣和更深处府邸的寂静。她不再感到孤单,不再感到恐惧。因为在这深宅的阴影里,在家族的枷锁下,她知道,有一个人,用她苍老而睿智的目光,用她深沉而无奈的爱,为她撑起了一片小小的、可以喘息的天空。而她手中的经书,心中的山水,便是她对抗这红尘幻梦、走向最终解脱的,最坚实的舟楫。
月光下,她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却不再显得单薄。那身影里,多了一份沉静的坚韧,一份源自血脉深处的、无声的誓言。她知道,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但此刻,她的心,已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