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将向各位展示的,并非一项孤立的技术,而是一条全新的,旨在解决高动态环境下非线性误差补偿的系统性路径。”
她没有说任何客套话,开门见山,直击核心。
“传统机械陀螺仪的精度,长期受制于温度漂移、随机游走噪声以及交叉耦合误差。我们过去五年的工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
她转过身,指向身后巨大的显示屏。
屏幕上,出现了一组简洁却直指本质的数学模型。
“如何将这些看似随机的,不可预测的误差,转化为可以通过硬件结构与软件算法进行主动补偿的,确定性的变量。”
她的阐述,简洁,精准,有力。
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每一个专业术语,都像一颗颗精准的子弹,射向问题的核心。
她的声音,在巨大的展馆内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属于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
台下。
罗沛霖总工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看着讲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年轻后辈,眼中满是骄傲。
德国专家克劳斯,已经完全被吸引,他身体微微前倾,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不时地点头,湛蓝色的眼眸里闪烁着思索与赞叹的光芒。
而另一边。
哈里森的脸色,正一点一点地变得难看。
他环抱的双臂,不自觉地收得更紧,那副讥诮的笑容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愈发阴沉的凝重。
他听得懂。
他完全听得懂苏晴所说的每一个字,代表着什么。
那不是对现有技术的修修补补。
那是一套完整的,自洽的,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他们现有理论框架的全新体系!
“理论的完美,终究需要实践的检验。”
讲台上,苏晴的理论阐述部分,已经接近尾声。
她再次环视全场,最后,她侧过身,伸出手,做了一个优雅的“请”的手势,指向了不远处那个被无数目光聚焦的角落。
“接下来,让我们用数据说话。”
“嗡——”
全场的焦点,瞬间从苏晴的身上,转移到了那个安静的展台。
转移到了那台静静陈列的“龙眼一号”上。
也转移到了站在操作台前的,李向东的身上。
李向东迎着苏晴投来的视线,与她交换了一个确认的眼神。
他没有丝毫犹豫,伸出手指,沉稳地,按下了那个红色的启动按钮。
“嗡”
一声轻微而平稳的嗡鸣声,从“龙眼一号”的内部传来。
那声音不大,却仿佛带着一股奇异的魔力,瞬间攫住了在场所有人的心神。
展馆主屏幕的画面一闪。
代表着数据流的界面,出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无数双眼睛,死死地盯着那片漆黑的屏幕。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被无限拉长。
一秒。
两秒。
数据流,开始刷新!
第一条曲线,代表着仪器核心性能指标——零位漂移率的实时数据,出现在了屏幕的左上角。
那不是一条因为各种微小误差而上下波动的,崎岖的折线。
那是一条
笔直的,平滑的,近乎完美的直线!
它像一把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以一种冷酷而精准的姿态,横贯了整个坐标系!
“嘶——”
台下前排,那位德国专家克劳斯,下意识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整个上半身都猛地向前探出。
一声压抑不住的,短促的惊呼,从他的喉咙里发出。
那声音不大,却像一颗投入死寂湖面的石子,瞬间惊醒了所有人!
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前倾。
越来越多的人,脸上那审慎的表情,被一种名为震惊的情绪所取代。
画面定格。
定格在那一张张写满愕然的西方专家的脸上。
也定格在那一条刚刚开始延伸,却已经完美得令人窒息的数据曲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