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日。
勒布尔歇机场展览中心,天光大亮。
清晨的阳光穿过巨大的玻璃穹顶,化作无数道明亮的光柱,斜斜地投射在展馆之内,将空气中浮动的微尘,都照得清晰可见。
华夏代表团的成员们,早已在那个角落的展台前肃然而立。
他们换上了统一的深蓝色正装,熨烫得没有一丝褶皱。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睡眠不足的疲惫,但那挺直的脊梁与紧抿的嘴唇,却透露出一种如出鞘利剑般的锋锐。
与周围三三两两、谈笑风生的各国工作人员相比,他们这片区域,安静得像是一片独立的,被巨大压力所笼罩的真空地带。
郑建国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他没有看身后的队员,目光只是平静地投向远处那座即将被全世界瞩目的主讲台。
时间,一分一秒地接近。
他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一个人的耳中。
“今天,我们不为自己。”
郑建国缓缓转过身,目光如刀,从每一个年轻的面庞上扫过。
李向东。
苏晴。
王浩。
以及所有为这一刻奋斗了无数个日夜的工程师。
“为的是身后的国家。”
一句简单的话,没有慷慨激昂的鼓动,却像一座沉重的山,压在了每个人的心头,也化作了支撑他们脊梁的钢铁。
展馆内的人潮,开始向主讲台区域汇聚。
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们,在前排抢占着有利的位置。
昨天那些围在罗总工身边,认真聆听的技术专家们,此刻也已悉数到场,他们选择了中间的区域,交头接耳,脸上带着审慎的期待。
那位德国老专家克劳斯,正襟危坐,他甚至带来了一个小巧的笔记本。
而在人群的另一侧,美国宇航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哈里森,也带着他的团队赫然在列。
他靠在椅背上,双臂环抱,脸上挂着毫不掩饰的讥诮,那眼神,像是在等待一场拙劣的马戏开演。
好奇。
轻蔑。
审视。
怀疑。
一道道复杂的视线,从四面八方投来,交织成一张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压力巨网,笼罩在华夏代表团每一个人的身上。
“下面,有请来自华夏代表团的代表,为我们介绍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龙眼一号’高精度陀螺仪。”
主讲台上,法国主持人用一种公式化的,略带敷衍的语调念完了串词。
甚至没有提及苏晴的名字。
台下,响起了一阵稀稀拉拉的,礼貌性的掌声。
那掌声单薄而疏离,在这宏大的展馆里,显得格外刺耳。
苏晴站了起来。
她整理了一下衣领,没有理会那冰冷的掌声,也没有去看任何人。
她迈开脚步,一步一步,沉稳地走上了那座属于胜利者,也属于失败者的讲台。
当她站到讲台后的那一刻,全场所有的灯光,仿佛都聚焦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
她没有立刻低头去看准备好的讲稿。
她只是静静地站着,深吸一口气,然后抬起头,环视全场。
她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前排那些带着职业化微笑的法国记者,扫过中排那些表情严肃的技术专家,最后,在那一脸讥讽的哈里森脸上一扫而过。
整个会场,因为她这短暂的沉默,而变得愈发安静。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她会用生涩的英语开始介绍时。
苏晴开口了。
她的声音清脆,稳定,通过麦克风传遍了整个展馆的每一个角落。
“sdas
et
ssieurs,
bienvenue”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
一句字正腔圆,无比流利的法语,没有任何的停顿与生涩。
那优雅的发音,仿佛不是出自一个东方人之口,而是来自塞纳河畔土生土长的巴黎人。
“唰!”
台下前排,那群原本百无聊赖,准备应付公事的法国记者们,几乎在同一时间,齐刷刷地抬起了头。
他们握着笔的手,停在了半空。
脸上的职业化微笑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震惊与难以置信的愕然。
场内那股若有若无的轻视氛围,在这句纯正的法语面前,仿佛被一把无形的利刃,瞬间斩断!
苏晴没有停顿,她脸上带着属于科研人员的自信与从容,继续用流利的法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