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靠在椅子上,闭着眼,眉头紧锁,像在对抗剧烈的头痛。
他把自己在岩石记忆里捕捉到的那段魔鬼低语,用最精准的工程术语,一点点复述出来。
“频率极度稳定,就是冲着岩体内部石英晶体的共振频率去的。”
“连续波,没有间断。”
“作用方式不是单点,是来自多个不同角度的声源,形成了一个共振场。”
苏晴的手指落在了键盘上。
帐篷里瞬间只剩下一种声音——清脆、密集、快到连成一片的敲击声。
一行行复杂的代码,一条条艰深的公式,在屏幕上疯狂滚落。
她没有质疑这些信息的来源。
她选择百分之百的信任。
她用自己的专业,为李向东超越科学的感知,建立一个可以被世人理解的,数学模型。
她调取了项目数据库里,关于t-37b号岩层的所有原始数据。
钻孔取样报告。
地质雷达扫描图。
岩石力学参数。
数以万计的枯燥数据,在她指尖下被重新组合,被注入了一个来自李向东的,名为“外部持续共振应力”的,全新的灵魂。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帐篷外的喧嚣被彻底隔绝。
这里,只有键盘的脆响,和电脑主机风扇越来越急的嘶吼。
终于。
苏晴停了手。
她转过头看李向东,那双透亮的眼睛里,有紧张,也有期待。
“模型建好了。”
“我把你的共振场作为唯一变量,代入了t-37b的全部原始地勘数据。”
“准备好了吗?”
李向东睁开眼,点了下头。
苏晴吸了口气,按下回车。
运算,开始。
军用终端的处理器被瞬间推到极限,发出不堪重负的嘶鸣。
屏幕上,一个代表山体的三维网格模型,静静悬浮。
进度条,以一种让人窒息的缓慢,向前爬行。
一分钟。
五分钟。
十分钟。
当进度条终于抵达终点。
模型,活了。
屏幕上,无形的声波从四面八方渗入山体内部。
山体模型内部,开始出现细微的颜色变化。
无数代表应力集中的红色细线,从岩石结构最脆弱的地方疯狂滋生,蔓延,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死亡之网!
代表“结构强度”的数值,在屏幕一角,断崖式下跌!
百分之九十!
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十!
归零!
也就在这一刻,模型上,一个代表“爆破”的微小黄点,一闪而过。
没有巨响。
没有晃动。
那座巨大的,坚不可摧的数字山峦,内部结构开始无声地瓦解。
它只是那么柔软地,彻底地,向内塌陷,崩解。
最终,在屏幕上化作一堆毫无生机的,数字尘埃。
其最终形成的废墟轮廓,与另一块分屏上显示的灾难现场卫星照片,完美重合!
分毫不差!
帐篷里,死一般的寂静。
苏晴看着屏幕上那堆数字尸骸,嘴唇微张,忘了呼吸。
科学,用最冰冷、最残酷的方式,证实了那个最疯狂的猜想。
就在这时。
帐篷的门帘,被一把掀开。
陈岩带着一身寒气走了进来。
他的脸,比外面的夜还黑。
他没看屏幕,只是死死地盯着李向东。
“我联系了后方基地。”
他的声音压抑到了极点。
“那辆物资运输车,根本没到。”
他顿了一下,每个字,都像是从冰里凿出来的。
“孟远,连人带车,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