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像一锅熬了许久的老汤,在除夕的鞭炮声中达到鼎沸,又在之后半个多月的走亲访友中,慢慢沉淀下来,愈发醇厚。
等到了元宵,这股味道便被街头巷尾的花灯,彻底点燃。
夜幕刚刚降临,华灯初上。
整条大街都成了灯的海洋,光的河流。
各种造型的彩灯挂满了街道两旁的树梢和屋檐,有摇头摆尾的金鱼,有活灵活现的兔子,还有气势磅礴的长龙。
光影流转,将人们的脸庞映照得五光十色。
李丽华像个孩子,拉着苏晴的手,从这头跑到那头,看什么都新奇。
“向东,快看那个,那个莲花灯还会转呢!”
她的声音里,充满了压抑不住的雀跃。
自从父母走后,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这样纯粹地,只是为了热闹而站在街头了。
李向东跟在她们身后,手里拿着两串刚买的糖葫芦,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他看着姐姐那张被灯火映得通红的脸,看着她眼底那份未经修饰的,最纯粹的快乐。
他觉得,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值了。
苏晴被李丽华拉着,脸上也带着浅浅的笑。
她不常来这种热闹的地方,但身处这片喧嚣的人潮里,身边是真心待她的姐姐,身后是那个让她心安的男人,她没有感到丝毫的不适。
反而有一种被温暖包裹的,踏实的感觉。
“这边猜灯谜,我们去看看!”
李丽华又发现了一片新天地,兴冲冲地拉着两人挤了过去。
一排排写着谜面的红纸条,在灯笼下随风轻轻晃动。
“言出必行,打一字。”
李丽华仰着头,念出了一个谜面,随即陷入了思索。
苏晴只是看了一眼,便轻声开口。
“是‘信’字。”
旁边围观的一个大爷立刻拍手叫好。
“对喽!就是‘信’!姑娘真聪明!”
李丽华惊喜地回头看着苏晴,满眼的赞叹。
李向东笑着将一串糖葫芦递给苏晴。
苏晴接过,却没有吃,只是拿在手里,那双明亮的眼睛在灯火下,一眨不眨地看着李向东。
仿佛他,比这满街的灯火,更好看。
远处,传来了震天的锣鼓声。
人群像是被磁石吸引的铁屑,瞬间朝着一个方向涌去。
“是舞狮!舞狮来了!”
李向东立刻上前一步,伸开双臂,将姐姐和苏晴护在自己身前,用后背为她们隔开拥挤的人潮。
他不算高大,但那份沉稳的力量,却让身后的两人感到无比的安心。
金色的狮子在锣鼓点中上下翻飞,时而搔首弄姿,时而腾空跃起,引得周围的看客爆发出阵阵喝彩。
李丽华看得入了迷,激动地拍着手。
苏晴的视线,却越过人群,落在了李向东的后背上。
她能感觉到,他肌肉的每一次绷紧,都恰到好处地,将那些涌动的人流,化解于无形。
她悄悄地,将自己的手,放进了他大衣的口袋里。
口袋里,一只温暖的大手,立刻反手,将她微凉的手指,紧紧包裹住。
苏晴的脸颊,腾地一下就热了。
她低下头,嘴角却不受控制地,扬起一个甜蜜的弧度。
狮子舞到了最精彩的“采青”环节,人群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笑声,喝彩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一首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热闹而幸福的乐章。
舞狮结束,人群渐渐散去。
李丽华还意犹未尽,嘴里不停地回味着刚才的精彩场面。
“真热闹啊。”
她由衷地感叹道。
“要是每年都能这么热闹就好了。”
李向东看着她,认真地点了点头。
“会的。”
三人沿着灯火阑珊的街道,慢慢往回走。
玩了半宿,李丽华的兴致也渐渐平复,脸上带着一丝满足的疲惫。
“回家吧,给你们煮元宵吃。”
她笑着说。
李向东应了一声,牵着苏晴的手,跟在姐姐身侧。
橘黄色的路灯,将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家的方向,就在不远处那片安静的灯火里。
就在他们即将拐进家属院胡同口的时候。
李向东的脚步,忽然停住了。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将苏晴和李丽华,往自己身后拉了半步。
苏晴的心,也跟着猛地一沉。
她顺着李向东的视线望去。
胡同口的阴影里,静静地站着一个人。
那人没有看街上的灯火,也没有看热闹的人群。
他只是站在那里,身影仿佛与黑暗融为一体。
那身洗得发白的军绿色外套,那副不修边幅的样子,还有那张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下,显得格外冷硬的脸。
是陈岩。
他就像一颗钉子,被钉在了这片喜庆祥和的画卷上,显得那么的突兀,那么的格格不入。
周围的欢声笑语,仿佛都绕着他走。
他一个人,就形成了一片真空地带。
李丽华也看见了他。
她脸上的笑容,慢慢凝固了。
她不傻。
她记得这张脸,记得这个男人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什么。
那份刚刚被暖热的心,一点一点地,又沉了下去。
陈岩看见了他们。
他掐灭了手里的烟头,朝着这边,走了过来。
他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像是踩在人的心跳上。
咯噔。
咯噔。
他停在了三人面前。
目光,先是在李丽华那张瞬间变得煞白的脸上停顿了一秒,然后转向李向东和苏晴。
“收拾一下。”
他的声音,和这寒冷的夜色一样,没有什么温度。
“跟我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