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这些,全部定义为非理性行为标记点。通过对笔迹压力、字迹倾斜度、用词习惯的分析,我可以反推出记录者当时的情绪状态。”
“是愤怒,是沮丧,是犹豫,还是自信?”
“这,就是工业心理学的部分。”
苏晴的身体,不易察觉地,微微前倾。
她那双眼睛里,属于科学家的审慎与怀疑,正在一点一点地,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好奇心所取代。
李向东看她的反应,知道鱼儿已经上钩。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交叉验证与逻辑反推。”
“我将这些标记点,与我建立的数据库模型进行交叉比对。”
“我发现,在项目进行到某个关键节点时,‘愤怒’和‘固执’的标记点,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而这些标记点,全部指向了同一次会议——关于是否废除‘瀑布式冷却系统’的决策会议。”
“我调出杨卫国师傅当年的生产日志,他的字迹,在那段时间,充满了愤怒与不甘。我又找到了钱振华当年签署的命令文件,他的签名,笔迹开始时有停顿,代表着内心的矛盾和犹豫,而后面的笔迹力度几乎划破纸背,透露出下定决心后的果决。”
“所以,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李向东的声音,在这一刻,变得无比笃定。
“废除‘瀑布式冷却系统’,换上那套所谓的标准化流程,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决策。”
“当一个错误的决策,是由非理性的原因导致时,那么它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顺着这条逻辑链,我反推出,那套被废除的土办法,一定隐藏着被权威所掩盖的,真正的真理。”
“于是,我将所有问题钢材的生产日期,与这套新流程的启用日期进行比对。结果,完美吻合。”
“这就是全部的推导过程。”
“没有直觉,也没有运气。”
“只有冰冷的数据,和隐藏在数据背后,人性的逻辑。”
李向东说完,便不再言语。
他将自己那套半真半假的理论,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苏晴的面前。
剩下的,便是等待审判。
走廊里,死一般的寂静。
苏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她的大脑,正在以一种超负荷的状态,疯狂运转。
她试图去寻找这套理论的漏洞。
大数据?
心理学?
笔迹分析?
逻辑反推?
每一个环节,单独拿出来,似乎都站不住脚,甚至荒谬。
可当李向东将它们用一条完美的逻辑链,天衣无缝地串联在一起时,它竟然
形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逻辑上的闭环!
它解释了一切!
苏晴看着眼前这个一脸平静的年轻人,那双眼睛里,所有的审视、怀疑、探究,在这一刻,全都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庞大的,更加复杂的,混杂着敬畏、好奇,与一种棋逢对手般的,极致的兴奋!
她对他这个人的兴趣,在这一瞬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对那份报告,对这次事件本身的好奇!
她想把他带回自己的实验室。
过了许久。
久到苏晴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她深吸一口气,那动作,像是在汲取力量。
她看着李向东,用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的,甚至是带着一丝请求的语气,开口。
“京城,国家材料科学研究院,我的实验室。”
她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平复自己那颗依旧在狂跳的心。
“如果你有时间,我希望你能来一趟。”
“所有的设备,所有的资源,所有的权限,都对你开放。”
“我”
她那张清冷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出一抹极淡的,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红晕。
“我想跟你,一起做研究。”
李向东看着她,看着那双重新燃起了火焰的眼睛。
他笑了。
“有机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