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般的掌声终于平息,但会议室里那股被彻底点燃的,混杂着敬畏与好奇的灼热空气,却久久无法散去。
李向东扶着苏晴的手臂,没多解释,只用眼神示意了一下通往走廊的侧门。
苏晴立刻会意。
她重新挺直了背脊,那份属于顶尖科学家的清冷气场,再次回拢,将方才那一瞬间的脆弱与激动,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她跟在他的身后。
人群,自动为他们让开了一条通路。
那上百道视线,黏在他们身上,直到两人一前一后,消失在门后。
走廊里光线惨白,将两人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
和会议室内的喧嚣不同,这里安静得能听见灯管里电流的嘶嘶声。
李向东停下脚步。
他转过身,看着苏晴。
没有客套,没有寒暄,就那么安静地看着。
苏晴也在看他,那双清澈的眸子,此刻翻涌着一场理智与现实激烈碰撞后的风暴。
她先开了口。
“我不需要运气,不相信直觉,更不接受任何无法被解释的巧合。”
“我要一个可以被量化,可以被重复验证的逻辑模型。”
她向前走了一步,那股属于顶尖科学家的,不容置疑的气场,再次回到她的身上。
“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
“从那堆积如山的废旧钢材里,精准地找出所有问题批号。”
“从那份被所有人忽略的档案里,断定出‘瀑布式冷却系统’才是关键。”
“我要的不是结果,是你的分析方法,你的推导过程,每一步,每一个细节。”
她的视线,试图穿透李向东的血肉,直抵他大脑最深处的秘密。
李向东没有回避她的审视。
他沉默了片刻,问出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
“苏工,你有没有想过,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物,也包括人?”
苏晴的眉头,蹙了起来。
这个问题,超出了她的预设轨道。
李向东没等她回答,继续开口。
“你信奉材料力学,信奉金相学,信奉一切可以用公式和数据来定义的东西。”
“但你忽略了,所有这些东西的背后,都是人。”
“是人在操作机器,是人在制定标准,是人在记录数据。”
“只要是人,就会有情绪,有偏见,有骄傲,有愤怒。而这些,同样会留下痕迹。”
苏晴的呼吸,微微一滞。
她隐约感觉到,自己正被带入一个她从未涉足过的,陌生的领域。
“我用的方法,你可以称之为‘大数据统计学与工业心理学的交叉应用理论’。”
李向东吐出了一个无比复杂,无比唬人,也无比专业的名词。
这个名词出现的瞬间,苏晴那张清冷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丝明显的,无法掩饰的错愕。
“什么?”
“很简单。”
李向东开始了他的表演。
他的声音平静,条理清晰,每一个字都带着一种让人不得不信服的逻辑力量。
“我把自己关在那间资料室里,不是在整理废纸。”
“我是在进行数据考古。”
他伸出两根手指。
“第一步,海量数据采集与关联。”
“我翻阅了‘903’项目立项以来,所有能找到的,被你们当成垃圾丢弃的资料。会议记录的草稿,被废弃的技术路线图,工程师的个人笔记,甚至是一线工人的生产日志和设备维修单。”
“我将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碎片信息,按照时间线,全部重新排列,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动态的数据库模型。”
苏晴的嘴唇,无意识地微微张开。
光是这第一步的工作量,就已超出她的想象。那根本不是一个人能在几天之内完成的任务。
“第二步,非理性行为标记。”
李向东的声音,将她引入更深的迷宫。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留下的笔迹,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工程师在与同事激烈争吵后写下的技术参数,他下笔的力度,会比平时重零点零几毫米。一个技术员在实验失败后填写的报告,字迹会更潦草,甚至会出现一些情绪化用词,比如‘该死的’、‘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