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五月,礼部会同六部、内务府总管、东厂典正等,订定选秀名额。
京师收十六人,南直隶收二十四,北直隶十八,其余各省合共五十人,名额有限,皆需州县先选,礼部复核,再送京师。
朱由检令道:“不得强选民女,凡有买卖、胁迫、虚报之事,一经查出,地方主官重责不贷。”
户部尚书陆文绅奏请:“宫中设选,不免民间扰动。是否设京秀候馆,暂安外地送京女子?”
朱由检点头:“准。京中南苑空署,可暂改为秀馆。”
六月初三,南直隶、浙江、山东等地首批秀女已达京。皆穿素衣,住南苑,饮食俱由内务府操办。为防外泄机密,张嫣亲督南苑礼训司,择太监二人、宫女四人分日讲仪。
选秀之日,太和殿下,礼乐三奏,宫门之外,车马辚辚,张嫣手持名册,亲点所荐之女。
朱由检亲临,未入选妃殿,只于偏殿阅览名册,偶取数人,问其家世、所学、年纪、志向,择其端庄者,列入册中。
是次选秀,三千名女子送至京师,入册者不过六十余人,其中仅有两人得封宫嫔,其余或为侍局,或留作内廷书吏之用。
此举严肃有度,未起争议。
东林诸人虽私议:“此时选秀,似多事。”但朝中大势皆由皇帝掌控,无一人敢于抗旨上书。
选秀之事落定,礼部将录入册籍之女子名单上呈内廷,朱由检逐一过目,眼神未作多留,直到一份略显厚重的卷宗递到眼前。
“赵灵儿,兵部尚书赵起望之女,年十七,识文断字,幼习《孙子》、《练兵要略》,亦能执笔写军报。”内监小声回禀。
朱由检放下朱笔,略作停顿,翻开附页,见其小楷清晰,字迹沉稳。
写有《兵器讲记》一篇,其中言及铳兵列阵、步弓交替、行军布阵之理,虽未尽通,然不似寻常闺中女儿。
随即又至另一人名下:“黄莺儿,江西庐陵人,父为贡生。女年十六,工书善画,诗词雅颂皆能。选馆试课时赋《望京台》一首,礼部尚书朱大典手批有谢道韫之风。”
朱由检微笑,取两人名列于旁,道:“赵灵儿,封为充仪,居永和宫;黄莺儿,封为美人,居静华殿。其余按册入内务府统筹分派。”
张嫣依礼伏地领旨,旋即命内廷三司筹备新妃入宫之仪。
六月初十,选定新妃入内。
永和宫前,锦伞高张,金钟三响。
赵灵儿身披淡金襦裙,行大礼入宫。众宫人称其容貌端庄,言辞不卑,行走间举止有度,颇有官宦气象。
入宫不过三日,便与太子论起兵书,甚至在奉天书殿前,指地图述辽东营防改制,惊动了朱由检。
“此女虽不登朝堂,却识边事,留之亦用。”朱由检言。
而黄莺儿则性情温婉,虽不多言,然处事井然,早已将静华殿中礼制、礼仪、饮食、灯火安排得条理分明。
尤善琴瑟,一曲《广陵散》,连魏忠贤听罢也忍不住连称好听。
朱由检偶至殿中,听其弹琴作诗,留一句:“有此清音,足慰边疆铁马。”
宫中气象顿时一变,昔日战后肃杀之气略减,太监宫女皆道:“新妃入宫,天子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