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轻起,空气里是桂花酒和熏香的味道,甜得发腻。
李邦华不入盐政署,拣了城东旧仓改的公厅驻扎,厅门只悬两块白牌,一块写肃贪,一块写不扰民。
盐商头目们鱼贯而来,衣冠齐整,口里尽是客套。礼到第二轮,便有人抬着漆匣上前拜帖,打开来是金叶子压成的鹤,鹤下是名册和人名。
再有人轻声禀报,说是扬州名园里有歌伎新出,愿为大人解乏。
李邦华面无表情,抬手叫书吏将金叶、拜帖连同名册一并记入白榜,署上拒收,当场封匣,还给原主。众人脸色讪讪,更深一层的安排便悄然往下压。
夜幕将临,秦淮旁边的巷子里,成群的小厮往来穿梭,传话的、递条的、看风的,脚步踩在青石板上悄无声息。
扬州盐商公所的花厅灯火明亮,十来位大伙计围坐,桌上摊着的是一张画得密密麻麻的路线图,标注着内河的段落、运盐栈桥、票局所在,红字一圈圈地扣着几个点。
角落里,两个婆子低声说笑,语音细碎,提到了瘦马两个字。
许显纯白日里不多话,夜里像一条影子。他身着粗布短褐,头上包一条旧帕子,幽幽地贴着水巷行走,到了花厅外,停在影里。耳力极好,屋内每个字都收入心里。
他早年追盗惯了这口气息,知这城里多的是请人、送人、下绊子的手段。盐商的手,最喜欢伸到衣袖里。
第二夜,盐商公所的递帖换了路子,不再光明正大地送金送物,而是用了一条扬州最见不得人的路。
扬州瘦马,江南旧俗,卖的不是歌艺,是身子,也最擅使香、使药、使刀。瘦马出笼,往往不是来做妾,是来做钉子的。钉子扎在肉里,疼看不见。
那夜,城南花楼里换了新牌子,名唤巧月,十五六岁的模样,眼黑如漆。她的发髻里藏着一支不起眼的银簪,簪尾有暗扣,扣里是一截短短的针,见血封喉。
她的手臂上抹了细细一层药,近身时人会发闷。引她的妈妈是老手,笑里都带着力道。盐商们给的价钱丰厚,她知道这回是要卖命的活。
引线从盐商公所起,走过青石巷,拐入小秦淮,穿花楼,出后门,到达一间不起眼的客栈偏房。
这偏房此刻的名义叫东来客,杨柳遮门,门内一寸黑。妈妈上了茶,巧月按了按头发上的银簪,手心在衣角里蹭一下,皮肤微微发热。等的讯号是三声轻笃,门内烛火应一下开合,便进。
许显纯在风口里站了一会,嘴角有了笑。他转身回公厅,一道指令分下去,像夜里的网撒开。
白烛点亮,李邦华坐在侧室,尚方宝剑横在案上,脸上泛着烛光。许显纯道明情况。
“盐商走的是瘦马路,刀在簪上,药在袖里,妈妈是老手。点在小秦淮东来的偏房。今晚这拨,不止一人。”
李邦华只是点头,“你看着办。人活拿,账要到。”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