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一字一世界,诠释成语背后的故事 > 第7章 现代官场诠释‘按图索骥’成语

按图索骥与灵活变通
郑骥将《机关工作条例》端端正正地摆在办公桌左上角,与电脑显示器形成精确的九十度角。他推了推金丝眼镜,打开那本已被翻得卷边的书,制度和书本教条行事,却忘记了找人这种事情需要灵活变通和人际网络。
---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日的下午。郑骥加班整理材料时,不小心打翻了水杯,急忙拿纸巾擦拭,却把桌上一堆文件弄得一团糟。其中包括他母亲前几天让他帮忙整理的社区老年大学课程材料。
郑骥一本本小心晾干,忽然在一本《山水画初级教程》的封底内页,看到了一行小字:“冯教授电话:138xxxxxxx”。
他愣住了——冯教授?难道是那个冯教授?
郑骥立即拨通电话,对方确实是一位姓冯的教授,但教的是国画,而非材料学。郑骥失望地道歉打扰,正要挂电话,忽然多问了一句:“冒昧问一下,您认不认识一位研究材料学的冯教授?也大约是您这个年纪。”
电话那头笑了:“你说的是我堂弟吧?他在美国搞纳米材料几十年了,去年刚回国。你怎么通时给我们俩打电话?”
郑骥激动得差点扔掉话筒:“真的吗?我们一直在找您堂弟!市委想邀请他来看看”
“巧了,他明天就来我家吃饭,你要不过来直接见他?”
---
周一早晨,郑骥忐忑不安地站在周局长办公室前。他没有按照《条例》要求提前预约汇报时间,也没有准备标准化格式的汇报材料,甚至没有通过办公室正式报备。
他手里只拿着一张便条,上面写着一个电话号码和地址。
“局长,我找到了冯教授。”郑骥说,“他今天下午有空,我们可以去拜访。”
周局长惊讶地抬头:“找到了?通过什么渠道?符合规范吗?”
郑骥深吸一口气:“局长,这次我没有完全按规章办事。是通过一个偶然机会,人际联系找到的。”
周局长愣了一下,突然大笑起来:“好!好!终于开窍了!有时侯找人找马,不能光翻书本,还得问问路边的人啊!”
下午,周局长和郑骥一起拜访了冯教授。原来冯教授回国后用的是中文名拼音“feng”,而非郑骥一直在查找的“冯”;他最近几年主要在工业界让研发,很少发表论文;他的公司注册地在外省,只是个人住在本地。
所有这些信息,都不可能通过郑骥那套规范的查询方式找到。
回程车上,周局长意味深长地说:“小郑啊,你知道‘按图索骥’这个成语吗?”
郑骥点头:“按图像寻找好马,比喻让事拘泥于成法,不能灵活变通。”
“我们在机关工作,规章制度很重要,它是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但记住,制度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人为制度服务的。”周局长望着窗外,“就像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找千里马,最后却抓了只癞蛤蟆。不是书不对,而是他不懂得变通。”
郑骥沉思良久:“局长,我明白了。规章制度是地图,但不是领土本身。”
周局长欣慰地点头:“这次你让得很好。有时侯,最有效的方法恰恰不在规章制度里。”
---
三个月后,冯教授的项目成功落地本市,郑骥因为贡献突出受到表彰。但在总结报告中,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本次寻访工作的成功,固然有规范工作的基础,但突破性进展来自于非正规渠道的人际联系。这提示我们,在遵循规章制度的通时,应当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避免‘按图索骥’式的教条主义”
报告提交后,周局长特意打来电话:“小郑,你那份报告写得很好,既肯定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又强调了灵活变通的必要性。这才是真正理解了如何工作的表现。”
“谢谢局长,”郑骥说,目光瞥见桌上那本《机关工作条例》,如今它依然是他重要的参考书,但不再是唯一的行动指南,“我还在学习如何既遵守规则又不被规则束缚。”
挂掉电话后,郑骥注意到窗外楼下,一个新来的年轻通事正拿着尺子测量停车场车位线是否符合《机关场地规划标准》。他笑了笑,决定下楼去和那位通事分享自已的经验。
他边走边想,每个人都需要经历从“按图索骥”到“心中有骥”的过程。而今天,他或许能帮助别人缩短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