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傍午,陈建军拎着半袋红薯站在知青点院门口时,灶房的烟囱正冒着黑烟,红薯面窝头的糊味混着柴火气息飘过来。院里的晾衣绳上挂着几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风一吹,衣角扫过墙根堆着的半袋土豆
——
那是知青们这个月的口粮底子。
“哟,陈建军来了?”
灶台边正烧火的男知青赵卫东抬头看见他,手里的柴火棍顿了顿,“是来给晓梅送东西吧?快进来,晓梅刚洗完菜。”
陈建军
“嗯”
了一声,刚迈进门槛,就见苏晓梅端着搪瓷盆从井边过来,蓝布裤脚沾了点泥,看到他手里的红薯筐,脸瞬间红了半截,脚步也慢了,盆沿的水晃出来,滴在青石板上。
“我……
我娘让我给你们送点红薯,刚从后院挖的,甜。”
陈建军把筐往墙角挪了挪,没敢直视苏晓梅的眼睛
——
刚才在路上想好的话,此刻倒有点卡壳。
“谢谢婶子了,正好我们明天煮粥能放。”
旁边择菜的女知青李红英笑着接话,手里的白菜叶撕得碎碎的,“建军,听说你去县城培训了?是不是有啥好消息?听说你去县里买了很多书?”
这话一出口,灶房里的动静都停了,赵卫东也直起腰,眼神亮了亮
——
知青们最盼的就是这茬。
陈建军挠了挠头:“没听说啥消息,倒是听人提了句,说上面可能要恢复高考了。”
“高考?”
李红英手里的白菜叶掉在地上,“真的假的?停了快十年了吧?我家以前还让我考大学呢,后来不就黄了……”
“我也是听知青说的,报纸上好像有苗头。”
陈建军说着,余光瞥见苏晓梅已经把菜盆放在灶台上,正低头用布擦手,耳尖还是红的。他咬了咬牙,朝苏晓梅递了个眼神:“晓梅,你能跟我出来一下不?有几句话想跟你说。”
苏晓梅身子僵了一下,李红英立刻挤了挤眼,推了她一把:“去吧去吧,正好让建军跟你说说县城的新鲜事。”
赵卫东则在旁边嘀咕:“要说高考,我也得琢磨琢磨,要是真能考,谁还想在这刨土……”
两人走到院角的老槐树下,屋檐下的煤油灯已经亮了,照得地上的草影晃悠悠的。陈建军先开了口,语气比刚才稳了些:“晓梅,我知道你现在有回城的机会了,之前俺爹提的亲事……
你别担心。”
苏晓梅猛地抬头,眼里带着点惊讶,还有点没藏住的慌乱:“我……
我不是故意的,就是我爹那边突然说回信说自已平反了,希望我早点回去……”
“我明白。”
陈建军打断她,从口袋里摸出个烤红薯
——
是李秀莲特意给他带的,还热乎着,“我这次去县城,买了些数理化的书,想准备高考。我肯定要考出去的,所以这亲事,咱们先拖着,回城的事你这边照常准备,我不会拖累你的。”
苏晓梅的嘴唇动了动,眼神软了下来,手里攥着的布巾也松了些:“你……
你不怪我?”
“怪啥?换我我也想回城。”
陈建军把烤红薯递给她,“其实我一直想问你,当初你咋会通意跟我处对象?我条件也不算好……”
这话让苏晓梅的眼神飘向远处的田野,声音轻了些:“刚来陈家村那年,我拎着两个大箱子,连灶房在哪都找不到,是你帮我把箱子扛到屋里,还跟我讲队里的工分咋算,哪块地的活轻点。后来我手生,割麦子总割破手,也是你帮我把剩下的垄割完……”
她顿了顿,声音里带了点委屈:“那时侯我爹还没平反,我以为这辈子都回不了城了,天天干着重活,吃着红薯面窝头,夜里躺在炕上想,我一个女的,在这没个依靠,一直这样以后可咋办?大队长说你老实,肯干活,我想……
反正都是要结婚过日子,找个踏实的总没错。”
“没想到我爹突然来信,说平反了,说要找以前的战友给我争取回城指标,还能安排工作……”
苏晓梅说着,眼圈有点红,“我知道这对你不公平,可我真的不想再待在这了,我怕……
怕错过这次机会,就再也回不去了。”
“我懂。”
陈建军看着她泛红的眼眶,心里也松了口气
——
比他预想的顺利多了,“你别多想,亲事的事我来跟我爹说,就说我现在想复习高考,婚事缓一缓。你安心准备回城,要是需要帮忙办手续,跟我说。”
这时,灶房里传来李红英的喊声:“晓梅!红薯粥快煮糊了!”
苏晓梅赶紧擦了擦眼角,把烤红薯塞进陈建军手里:“你快回去吧,不然婶子该担心了。这红薯……
你留着吃。”
陈建军接过红薯,点了点头:“那我走了,你也别太着急,回城的事慢慢来。”
他刚走到院门口,就听见赵卫东跟李红英嘀咕:“你说晓梅真能回城不?她爹平反了,这可是大好事……”
“肯定能!”
李红英的声音带着点羡慕,“不像咱们,还得盼着高考的消息,要是考不上,还得在这熬……”
陈建军回头看了眼屋檐下的苏晓梅,她正低头搅着粥锅,灯光落在她脸上,没了刚才的尴尬,倒多了点对未来的盼头。他攥了攥手里的烤红薯,心里也亮堂起来
——
亲事暂时拖下了,高考的事有了方向,这趟知青点没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