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三老太爷打开了祠堂中的一处抽屉。
从里面拿出一沓用镇石压着的请愿书递给了宋文启。
宋文启接过请愿书,先是很随意地翻了翻。
只看了几行,就有些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这些请愿书不仅字迹工整,而且文笔流畅。
从他们学医的过往,再到他们的行医经历,乃至擅长医治什么类型的病情,都写得详实清楚。
宋文启挠着头,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这年头,当大夫的都那么厉害的吗?
这文章水平怕是一般的童生都未必比得过他们吧?
但旋即就明白过来,能够做大夫的,哪个不是读书识字,且见过不少世面的?
没有几分本事,能给人看病,调理身体?
就拿自己来说,当初跟着白娘子学医,不也是从黄帝内经,从阴阳五行,君臣佐使一点点学习出来的?
就拿后世来说,寻常大学四年就完事了,可读医起码要五年,而且还要不基层一点点做起,才有机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夫。
所以说,这年头,能大夫的,基本上都是基层,最实用的人才。
可就是这样的人才,竟然过的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自己前面雇佣他们随军,在他们看来,就跟过年一样。
根据他们的请愿书,宋文启得知,这些村里的郎中,大多数情况非常糟糕。
因为村里人基本上都没什么钱,生小病选择抗一抗,就过去了。
生大病,那更要抗一抗,因为没钱治。
能侥幸好了,那是老天爷开眼。
若是不幸死掉了,那就是命不好。
也就是家里的顶梁柱生病了,舍得花钱治一治。
要是家里的娃娃病了,很多家人都懒得给他们看病,甚至很多地方出现了,猪仔和人病了。
主家花重金给猪仔看病的情况。
这就导致了这些大夫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很多人在做郎中之余,还要兼职很多副业,非常辛苦。
玉皇镇有一百多个村子,郎中总共有三十余人。
这三十余人,宋文启在出征的路上,都大致了解过情况。
将他们的请愿书大致翻了翻,心里有了底气之后,宋文启感慨道,“写得都很不错,比起宋文彬那个废物书生强太多了。”
三老太爷点了点头,“那是,这些大夫,不论年纪,都是品行上佳之辈,所以老夫留下了他们的请愿书,希望你能给他们个机会,让他们做随军军医。”
宋文启笑着说道,“老太爷,您想给他们个机会的心是好的,但是这种六十岁的老爷子,我指望着他们跟着我去做军营,这不是开玩笑么。”
“咱们守着大山,以后少不了跟山里的贼寇拼命,大夫必不可少,治疗各种疾病,处理伤口都需要他们。”
“但年纪太大的人,他腿脚跟不上的。”
三老太爷似乎许诺给了这些什么,亦或是宋文启的不同意,让这位老人家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当下有些不悦道,“文启,你别看这些大夫,六十多岁,一把年纪了。但是他们腿脚好,经验老道,反而比那些年轻人要厉害。”
“我知道他们经验足,但毕竟山川奔走,再好的身体也扛不住这么造”,宋文启细心解释说道,“而且这些年纪大的大夫,我也没说不用他们。咱们可以在咱们山下村建一座医学堂,专门传授年轻大夫他们的医术。”
“如果人手实在是太多,安排不了,咱们还可以组建惠民慈善堂,专门照看那些鳏寡孤独。”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大夫们在村里挣不到几个钱的生计问题,又能做出一桩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