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耆户长所做,就是为了彰显尔等为人师者的奉先精神。”镇长指着上面的牌子,把这首诗念了一遍。
在场的都是读书人,此诗意向单纯,而情景浑然天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便能展示作诗之人的博大胸怀。
镇长李为民念完,乡学里的夫子们乃至学子们,就开始争相讨论起来。
学子们的境界差一些,但在场的夫子们,一般年纪比较大了,感触颇深。
“这首诗竟然是耆户长写的?写的可太好了,简直直接到处了老夫的胸怀,我听完都忍不住想哭。”
“谁不是呢,虽然科举无望,但老夫这些年来,教书育人,也着实培养了一些人才,如今年纪大了,精气神一日不如一日,就像是那落红一般,滋润着年轻人们成长!”
“这首诗简直写到了老夫的心坎里了。”
“现在年轻人写诗,不是风花雪月,就是情情爱爱,一点情怀皆无,听得人恶心,这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大胸怀的。”
“读书人缺乏向上的开拓精神,整个国家就缺乏一股子精气神,也难怪北疆会打败仗。”
“是啊,谁能想到乡野之中,竟然有宋耆户长这样的大才,还能体谅我们这些窝在穷乡僻壤教书的老夫子。”
这首诗字数不多,吟诵起来也朗朗上口,都不用镇长刻意宣传,乡学的读书人就都记住了。
玉皇镇学风不正,跟读书的学子们有关,跟教书育人的夫子们的放松懈怠也有关系,尤其是学生少,而又缺少优秀的人才的时候,这些夫子难免有些敷衍了事。
但从今日开始,这些夫子便开始以身作则,不仅教授学生越发的严厉,甚至于自己也开始重新拾起学问。
才堪堪不足三日,这首诗便在玉皇镇传开了。
都说玉皇镇学生不好,但这首诗的出现,竟然起到了促进学风变得积极进取起来。
而李为民又提出了改善夫子们待遇一事,不免于这首诗配合着向外传播,然后,没过多久,这首诗在整个兰陵县都传播开来了。
只用了不到五日,这首诗就成为整个兰陵县夫子亦或是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口耳传颂的诗。
郁郁不得志这种东西,往往是可以引起大家伙共鸣的。
大乾文风盛行,诗词之道颇受士人喜爱,一些学子得知了此诗之后,不免拿来拍学堂老师的马屁。
此时在府学,一位周学录的课堂休息间隙,正在品茶之余,听学子们吟诗作对。
这位府学的周学录,今年五十有六,算是府学的老人了,因为没什么人脉,一直也没有升迁的机会。
一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九品芝麻官。
但科举上的不少大人物,都是从他手底下走出去的,也算是府学的教育界大拿。
为了讨好这位周学正,这些学子们,会刻意卖弄才华,以希望引起周学录的注意,好得到些专业的指点。
只可惜这几年,府学的秀才们,学识或许不错,但才华着实有限,他们摇头晃脑地吹嘘了半天,这位周学录硬是一点兴致皆无。
然而就在快要上课前,一位书童小声吟诵的一首诗引起了这位学录的注意。
这位学录,顿时将作诗之人,引以为知己。
他觉得这首诗之中,所描绘的人,太像是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