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大唐躺平王 > 第261章  橡胶印章颁新政

洛阳尚书省的院子里,公文堆得像小山。
吏员们手忙脚乱地盖印,红泥沾得满手都是。
有个老吏员手抖得厉害,盖错了印,急得直跺脚。
“这要是往常,盖完这些章得三天,现在陛下等着新政下发,可咋整?”
李显坐在殿里,看着送来的催办文书,皱着眉叹气。
“朕刚复位,想给百姓减税、修水利。”
“可公文流转这么慢,等传到各州府,麦子都该收割了!”
张柬之站在旁边,也没辙。
“陛下,传统铜印又重又慢,盖一页得等红泥干,实在快不起来。”
“陛下别急!”殿外突然传来程咬金的大嗓门。
他领着李恪走进来,手里举着个黑乎乎的玩意儿。
“咱安西有好东西,保准让公文飞起来!”
李恪笑着把手里的橡胶印章递过去。
“陛下您看,这是用西域橡胶做的印章,软而不塌。”
“沾一次印油能盖十张纸,还分了颜色——红色是吏部,蓝色是户部,绿色是工部。”
“一眼就能分清哪个官署的文书,再也不用翻来翻去核对。”
李显接过印章,在纸上一盖,“啪”的一声,字迹清晰,还不用等干。
他惊喜地笑:“这玩意儿比铜印好用十倍!”
“快,让工部赶紧照着做,给各官署都发一套!”
没半天,尚书省的吏员们就用上了橡胶印章。
老吏员盖完一摞减税文书,抹着汗笑。
“以前盖这些得半天,现在半个时辰就完了!这橡胶印章,真是救了老命!”
旁边的小吏员凑过来:“叔,您看这蓝色印油,户部的文书再也不会跟吏部的弄混了!”
新政文书很快就传到了洛阳城郊。
老农王二拿着减税文书,让识字的秀才念。
“从今往后,种土豆的农户,每亩税减三成!”
他激动得直拍大腿:“咱安西的土豆种到中原,连税都跟着减,这李显陛下,比武媚娘强多了!”
朝堂上,李显要封李恪为尚书令,执掌中枢。
李恪却躬身推辞:“陛下,臣在安西待惯了,还是想回去守着土豆田和工坊。”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臣愿帮陛下改革兵制——用安西的连弩和藤甲装备禁军。”
“再教工部造水泥,修水利、固城墙,让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
程咬金在旁边喊:“就是!咱安西的连弩能射穿铁甲,让禁军用上,看谁还敢造反!”
张柬之也点头:“郡王留在安西,既能防备突厥,又能为朝廷提供军械和粮食,是万全之策。”
李显见李恪态度坚决,只好作罢,封他为安西大都护,特许他便宜行事。
韦后听说李恪拒绝中枢职位,心里暗喜,却又有些警惕。
她让人备了些西域进贡的琉璃盏,亲自送到李恪的临时住处。
“郡王为大唐立下大功,本宫特意备了些薄礼,还望郡王以后多帮衬陛下。”
李恪接过琉璃盏,心里清楚韦后的心思——她是想拉拢自己,以后好干预朝政。
他笑着说:“皇后娘娘客气了,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要是娘娘有需要,安西的土豆种和水泥方子,随时都能给宫里送。”
韦后眼睛一亮:“那本宫先谢过郡王,改日再请郡王进宫赴宴。”
送走韦后,秦红梅进来,皱着眉说。
“殿下,韦后肯定没安好心!她刚复位就给您送礼,怕是想借您的势力压张柬之他们。”
李恪点头:“我知道。她想学武则天,可李显不是李治,她也没武则天的本事。”
“咱们先看着,别掺和进去,守好安西才是根本。”
安西工坊里,长孙雨正指挥工匠们赶制橡胶印章。
杜明月拿着新造的印油进来:“雨娘,这红色印油加了胭脂,盖在纸上更鲜亮。”
“蓝色的加了靛蓝,下雨都淋不掉!”
长孙雨笑着点头:“赶紧给洛阳送一批,别耽误了新政文书的流转。”
她刚说完,就见长孙冲跑进来,手里拿着密报。
“妹妹,韦后的人去见武三思的旧部了!还送了不少金银,说是要‘共辅陛下’!”
长孙雨心里一沉:“看来韦后是想拉拢武三思的人,跟张柬之他们对着干。”
“得赶紧给殿下送信,让他小心。”
洛阳的夜里,韦后在宫里召见武三思的旧部王都头。
王都头跪在地上:“娘娘放心,只要您一句话,属下手里的两百弟兄,随时都能听候调遣!”
韦后笑着递给他块玉佩:“好好干,等以后本宫帮陛下稳住朝堂,少不了你的好处。”
王都头刚要谢恩,就见韦后的侍女进来,小声说。
“娘娘,张柬之的人在宫门外徘徊,好像在盯着这里。”
韦后脸色一变,赶紧让王都头从后门走:“以后别来宫里,有事先去城西的酒楼找本宫的人。”
王都头刚走出后门,就被个穿灰衣的人拦住。
灰衣人手里拿着块橡胶印章,正是户部的蓝色印章,冷笑着说。
“王都头,韦后让你干什么坏事,跟我说说呗?”
王都头心里一紧——这人手里的印章,怎么会在民间?难道是李恪的人?
安西的土豆田里,李恪收到长孙雨的密报,知道韦后在拉拢武三思旧部。
他望着远处的工坊,心里盘算:韦后想搞事,张柬之他们肯定不会坐视不管,洛阳又要乱了。
他对旁边的亲兵说:“传我命令,让河西的连弩队随时待命。”
“要是洛阳有动静,立刻支援!”